通貫古今,回翔文史——繆鉞先生七十年學術生涯述略[/color]
繆元朗、景蜀慧
繆鉞先生,字彥威,江蘇溧陽人。1904年12月6日(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幹直隸(今河北省)遷安縣,後隨家寓居保定。1922年先生中學畢業,考人北京大學文科。1924年冬,因父親逝世,先生遂輟學教書以贍養家人,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十年的教學和治學生涯。抗日戰爭以前,先生先後任教幹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志存中學、省立保定中學高中部,除每周教課十餘學時外,其餘時間均刻苦自學,非星期天皆住校(據原培德中學學生任績先生回憶)。當時相與往還論學者,師長有張效直先生,友人有李濂鏜(杏南)、梁國常(鶴銓)、薛聲震(效寬)、高蘇垣諸君。在此期間,曾於1930年秋赴河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一年,與劉子植(節)先生過從頗密,深得切磋之益。1935年秋又曾赴廣州學海書院任教授及編纂一年,與譚其驤、龍榆生諸先生定交。抗戰軍興,先生攜家南下,經開封、武漢抵達重慶。時浙江大學已內遷至廣西宜山,先生于1938年應聘爲浙大中文系副教授,兩年後升任教授,後隨浙大遷至貴州遵義。時浙大在竺可楨校長的執掌下,人才濟濟,與先生往來最密者有郭斌龢、譚其驤、蕭璋、錢寶琮、黎子耀、章俊之、陳逵等,外來學者至浙大短期講學與先生相得甚契者有馬一浮、劉永濟、錢穆諸人。抗戰勝利以後,先生因江浙物價昂貴,難以養家,未能隨浙大遷返杭州,而應華西協合大學之聘,到成都任該校中文系教授兼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同時兼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常與聞在宥、徐中舒、蒙文通、馮漢驥、葉石蓀(麐)先生往還論學。解放初,先生仍任原職。1952年院系調整,先生遂專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1981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爲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1995年1月6日病逝于成都。 先生少承庭訓,在中學畢業以前,巳較爲系統地掌握了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學的知識,在北京大學的學 時間雖然不長,但對章太炎先生在古文聲訓之學上的精深造詣與論述經史之超卓識解,深爲佩服。以後治學亦能博覽清代學者著述而兼采諸家之長,如黃(宗羲)、全(祖望)、邵(晉涵)、章(學?的識解閎通,錢(大昕)、段(玉裁)、二王(念孫、引之)的考證精核,而尤慕汪中的“博極群書,文藻秀出”,且畢生推崇顧炎武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經世致用之學。近代學者中,先生曾親承張爾田先生之教誨。張先生精研文史哲之學,兼有浙東學者之博通與浙西學者之專精,先生治學,深受其沾溉。先生又喜讀王國維、陳寅恪兩先生著作,在思想學術上服膺兩先生之學識精博、融貫中西,能開拓新領域,哂眯路椒ā?944年後,先生還曾與陳寅格先生通函請益,更得陳先生學術之影響。除受益于上述前輩學者,先生平生交遊中,相與研討學術,深得切磋之益者,尚有吳宓、賀麟、夏承燾、謝國楨、熊德基、鄭天挺、唐長孺、王仲犖、蘇淵雷、周一良、楊聯升、韓國磐、趙儷生等先生。
先生治學,早在執教中學時即巳開始,七十年中,著述斐然可觀。所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古典文學等方面。出版的專著有《元遺山年譜彙纂》、《詩詞散論》、《讀史存稿》、《杜牧傳》、《杜牧年譜》、《冰繭庵叢稿》、《靈溪詞說》(合撰)、《冰繭庵序跋輯存》、《冰繭庵剩稿》、《詞學古今談》(合撰)等。此外,還編寫了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三國志選》及普及讀物《中國史上之民族詞人》、《杜甫》、《杜牧詩選》;又主編《三國志選注》、《三國志導讀》等。晚年還主持編撰了《北朝會要》。 在中國古代史方面,先生的研究涉及思想、文化、經濟、民族、人物等諸多方面,其早年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先秦諸子與儒學,先後發表了《與錢賓四論戰國秦漢間新儒家書劄》、《論荀學》、《先秦書中孔老關係諸史料之檢討》、《論<墨經>的撰著時代》、《<呂氏春秋>錯簡》等文章。在這些早年所作的文章中,雖有先生晚年認爲“還擬多作修改”者,如《<呂氏春秋>撰著考》[1],但大多不乏真知灼見,朱自清先生在1947年8月2日致先生的信中嘗謂“先秦書體及樂論二派之說,此實先生創見,極佩。”[2]上世紀40年代中期,先生又發表了《讀<二程全書>》的長篇書評,詳論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在宋代思想史、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同樣體現了先生在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詣。
在探索中國思想史的同時,先生對20世紀傳入中國的西方之學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48年先生在悼念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曾明確提出:“居今日而治中國學術,又與古時不同。今日之中國,因受西洋影響,一切皆在蛻故變新之中,學術自亦不能例外。如徒讀古書,不能接受新見解、新方法,則食古不化,非徒無益,且反爲學術進步之梗。然若只能採用新見解、新方法,而古書根底湵。t解不深,論述多誤,則亦不能勝批判地接受舊文化以創造新文化之責任。”[3]這些見解的來源可追溯到多年前在浙江大學時的閱讀實踐,先生晚年回憶這段往事時曾諔┑貙懙溃骸皥逃褏清怠⒐蠛蛢上壬裎叶嘧x西方學者之書,並加以幫助,可惜我在這方面努力不夠,愧負良友。”[4]當時先生在郭先生的幫助下,讀了英譯本《柏拉圖語錄》、安諾德《文學評論集》、羅色蒂兄妹之詩、叔本華《意志與表像之世界》等西文著作。這種閱讀的結果之一,便是《王靜安與叔本華》一一文的發表。先生在該文的開頭寫道:“吾近讀叔本華之書,對於王靜安之爲人及其思想見解,更有新悟,爰抒所得,草成此篇。”[5]這篇探討王國維性格和思想特徵的論文非常成功,三十年後,葉嘉瑩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一書論及王氏性格,尚能見其影響;[6]而到上世紀末的1995年,還有學者回顧指出“繆鉞在大陸王學史上的地位更不容小覰,因爲他在40年代寫的《王靜安與叔本華》一文,堪稱中國第一篇從發生學角度揭示王氏爲何接受叔氏的心理動因的影響比較專論。他指出:‘王靜安對於西洋哲學,並無深刻而有系統之研究,其喜叔本華之說而受其影響,乃自然之巧合。申言之,王靜安之才性與叔本華蓋多相近之點,在未讀叔本華書之前,其所思所感,或已有冥符者,唯未能如叔氏所言之精邃詳密,乃讀叔氏書,必喜其先獲我心,其瞭解而欣賞之,遠較讀他家哲學之爲易,……’可哉f,若無皓首窮極王氏、叔氏原著精髓之功力,與潛心洞燭巨魂之睿智,想必誰也道不出這番穿透力極強之高論。”[7]上世紀40年代中期先生另有一篇有關西學的文章《評賀麟譯斯賓諾沙<致知篇>》,在今天讀來,猶見思考之深而有針眨時弊之意義。針對清末以來中西學體用關係之爭,先生指出: 體用一源,未可截而爲二,有甲體即有甲用,有乙體則必有乙用,敬中學之體,自産生中學之用,反之,如欲得西學之用,亦必先研求西學之體也。所謂西學之用,國人以膚溨^察最易見者,即其機械之巧,製造之精,工業之盛(尤其清末人所見大都如是)。實則西學之用,並不止於此,此不過其一端而已。然即此一端,亦非僅工匠之能事,實賴科學家之智怠,而推源於追求真知之精神。此種精神,古希臘人已深具之。文藝復興以來,特爲發揚光昌,進有近三百餘年歐西燦爛之文明。返觀吾國民族,自古即缺乏這種追求真知之精神。西方學者,論古希臘哲學率謂亞裏士多德以後之哲學爲衰退時期,因其只注重實用,無複前人爲真知而求真知之科學精神,殆已落入第二義。若本此意見以衡量吾國先秦諸子,其不落於第二義者幾希。惟所謂辯者如惠施、公孫龍等,頗能以純邏輯方法探求事物之本性。然重實用之中國民族,不能欣賞此種純理智之探討,故辯者之學,在當時爲諸家所排,西漢以後,光沈響絕。中國民族不能産生科學,固無足怪。抗戰以還,創巨痛深,國人深切感知,苟非積極科學化,工業化,此後吾中華將不能立國於天地之間。故提倡科學振興工業之聲盈於期野,此固可喜之現象。竊以爲猶當更進一步,求其本原,即培養國人純理性的追求真知之精神。吾國民族雖缺乏此種精神,然並非絕無也。先秦時則有惠施、公孫龍等辯者之學;魏晉玄言,論“才性四本”、“聲無哀樂”,皆探求事物本性,而不重實用之目的。兩宋理學,一方面雖似帶有宗教性,而另一方面亦極重窮理致知。再觀史籍及各家文集所載,畸人俊士具有科學精神者,亦偶或遇之。惟此一粒追求真知之種子,在中國民族性中,發育不善,其力甚微,故至今國人思想猶多陷於陰陽五行,冬烘迷信。此後當儘量培養而發揚之,庶幾中國可以産生純邏輯、純哲學,純科學。[8] 這段論述對中外古今觀照融通,不囿陳說,獨哳K迹梢娤壬芯课鲗W之學術素養和水準。此後數十年間,除去在上世紀80年代中撰寫了《郭斌龢譯柏拉圖<理想國>序言》外,先生沒有再發表過有關西學研究的文章,但閱讀西學之書的 慣卻一直保持到晚年(從50年代開始,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也曾很努力地閱讀地馬列及蘇聯學者的著作)。80年代,楊聯升教授從國外給先生寄來了一些西文書,國內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批西方理論書籍,先生在閱讀上甚爲用力,一些理論方法如接受美學、詮釋學、意識批評、法國新史學派的某些觀點等都曾被先生不著痕迹地哂渺锻砟曜珜懙恼撝小! ?
抗戰結束以後,先生因兼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之故,將魏晉南北朝史作爲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的範圍涉及此一時期的政治、學術思想、典章制度、民族關係和歷史人物,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清談與魏晉政治》、《北魏立三長制年月考》、《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衝突》、《北朝之鮮卑語》均有創新之見解。其中《清談與魏晉政治》爲先生在魏晉史研究方面的一篇力作,針對傳統的清談誤國論,先生以縝密的文思,精核的考辨,清疏雋雅之文筆,辯駁清理舊說,對魏晉清淡之性質、特點、不同發展時期與政治的不同關係,作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尤其指出清談政治在東晉時所起到的安內攘外之作用以及以王導、謝安爲代表的清談派理想之政治家形象對後世士大夫的影響。其文體現了先生治史的識見功力,爲以後學人在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礎,及至上世紀末,此文作爲學術經典,收入王元化等主編的《釋中國》一書。《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衝突》一文,是建國以前先生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從對東魏北齊歷史上幾次重大政爭的分析入手,通過深入細密的史實考辨,揭示這些政爭後面所隱含的矛盾衝突的歷史真象,並從體現先進文化的漢族士大夫改良朝政的失敗,說明了高氏政權不能解決其境內民族融合的重大問題,故爲北周所滅乃有以然也。其文哂藐愐∠壬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所闡述之民族觀,而對史家研究較少之北齊之政治與民族進行了透闢獨到的探索,其研究結論從一個側面進一步佐證和補充了陳先生的觀點。1962年,先生曾將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的14篇論文編爲一冊,名《讀史存稿》,次年由三聯書店出版,成爲國內外研治魏晉南北朝史者非常熟悉的專書。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先生更多矚意于魏晉南北朝文士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不僅指導其博士研究生哂梦氖方Y合、文史互證的方法,撰寫了論述魏晉詩人與政治的學位論文,自己也發表了如《兩千多年來中國士人的兩個情結》、《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新釋》、《人生可貴是真情――讀陶淵明<歸去來辭>劄記》等文章,並撰寫了關於謝靈叩囊幌盗袆炗洝! 【幾湃说哪曜V、傳記是先生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生先後編撰了鮑照、王粲、顔之推、顔延之、魏收、杜牧、元好問等人的年譜,爲陳壽㈩喼啤⒍鸥Α⒍拍痢⑹愤_祖寫過傳記或評傳。其中最爲著名者當推《顔之推年譜》、《元遺山年譜彙纂》和《杜牧傳》、 《杜牧年譜》。《顔之推年譜》爲創新之作,因資料詳盡,考證精當而常爲研究者所稱引。《元遺山年譜彙纂》綜合翁方綱、淩廷堪、施國祁、李光廷四家《元遺山年譜》,取長補短,拾遺訂誤而重新編寫的,其中特別詳述遺山著書論文之意見及其生平交遊事迹,以見當時文壇風氣。鍾山書局在1935年,以《國風》半月刊第7卷第3期、5期專號的形式出版,爲先生所發表的的第一部專著。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印行《元好問全集》,主編姚奠中征得先生同意,將《年譜》作爲附錄收入《全集》,並在該書《前言》中說“繆鉞教授《元遺山年譜彙纂》發表於1935年,薈萃了諸家年譜之長,足資參證。”[9]可惜因編者迻錄之誤,致使其錯訛甚多,實爲遺憾。《杜牧年譜》之初稿完成於1940年,同年發表于《浙江大學文學院集刊》。其後又旁稽群籍,校訂疏誤,彌補缺漏,于1964年重新寫定,“文革”以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1980年刊行。在《年譜》的基礎上,先生還寫成了《杜牧傳》一書,197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杜牧年譜》因爲是開創之作,在學術界頗受重視,一些杜牧研究者認爲“繆鉞先生的《杜牧年譜》頗爲詳備,對研究杜牧及其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10]但也因爲是草創之作,其中考證不免有疏誤之處,尤其在詩文編年方面。故此後又有學者發表文章,進行補正。對先生在此方面的篳路藍縷之功,學術界有非常公正中肯的評價:“在近代學者中,真正爲杜牧研究打下科學基礎的是繆鉞先生。繆鉞先生的《杜牧年譜》和《杜牧傳》是一切研究杜牧的人所必讀的。近十年來,在繆鉞先生的基礎上,不少同志對杜牧作了新的探討,特別是有關杜牧詩文的辨僞和系年問題,收穫更大。”[11]
在中國歷史文獻學的研究領域,先生早在三十歲時即著長文《典籍述略》並發表于《國風》,顯示了“考鏡源流”的學術素養和堅實的文獻學功底。以後在此方面最主要的研究成果,表現在對《三國志》的注釋上。上世紀60年代初,教育部委託南開大學歷史系鄭天挺教授主編“中國史學名著選讀”叢書,用作高校“史學名著選讀”課程教材。先生承擔了《三國志選》的編選和注釋工作,1962年8月編成,全書約20萬字,共選注紀、傳19篇,由中華書局出版。這部著作在建國後卸唷度龂尽愤x注本中,是問世很早而且具有鮮明學術特色的一種。首先,從選錄的標準來看,除選政治、軍事人物外,對那些在發展經濟和文化科技創造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以及周邊的少數民族,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體現了當代學者認識三國歷史的新觀點、新視角。其次,全書的注釋雖然在文字上力求簡明通俗,但在內容上卻極爲精當。正因爲有上述優點,所以出版之後受到高校師生和普通讀者的歡迎,一再重印,至今印數巳超過數十萬冊。1984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由先生主編的《三國志選注》,注釋工作由先生指導四川大學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馬德真、朱大有、楊耀坤三位教師具體承擔,先生親自撰寫了前言。該選本作爲當時“二十四史”選注本中分量最大的一種,産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古籍整理出版簡報》1985年第141期發表了王而山先生的長篇書評《深人湷觯潘坠操p――讀<三國志選注>》,認爲此書有幾個特點:一、篇目選擇的典型性;二、注釋的通俗性;三、選注的學術性,指出先生所撰《前言》對《三國志》的作者、成書、舊注作了詳盡的闡述,對一些學術界有分歧的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學術價值看,是《三國志》研究的新成果。關於《選注》對裴松之注的詳釋,對前人舊注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對盧弼《三國志集解》的間有補正以及對地名考證的精確等,文中都予以充分地肯定,並由此總結說:“《三國志選注》是一部好的古籍注本”,“給進一步研究《三國志》和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廓清了道路,創造了條件。”1987年,巴蜀書社又出版了先生主編的《三國志導讀》,該書內容分爲導讀與選文兩大部分,先生自己撰寫了導讀中的“陳壽《三國志》評介”一節,並指導馬德真、朱大有、楊耀坤等三位教師撰寫其餘三節,即“如何閱讀《三國志》裴注”、“讀《三國志》的幾個方法問題”、“研讀《三國志》參考書簡介”。選文部分則是從《三國志選注》中抽出五篇,加以補充修訂而成。上述三書構成了先生在《三國志》整理研究方面的著作系列。配合《三國志》注釋的工作,從上世紀60年代起,先生又開始撰寫研究陳壽其人其書的論文。1962年,先生在《歷史教學》第1期發表了《陳壽與<三國志>》,後來《三國志選注》一書的前言,即以此文爲基礎增訂而成。1985年,先生又應中州古籍出版社之約,爲《中國史學家評傳》撰寫了《陳壽評傳》。在這幾篇文章中,先生除對陳壽生平事迹進行梳理介紹,對《三國志》的立傳標準、史料取捨、文字特色等進行評論分析之外,還特別就一些向來有爭議的問題,做了深人細緻的考辨。1983年,先生在(讀書)第9期發表《<三國志>的書名》一文,考證辨析《三國志》書名問題。針對當時中華書局標點本《三國志》在“出版說明”中說魏、蜀、吳三書本是各自爲書,到了北宋雕版,始合爲一種,改稱《三國志》的觀點,先生指出:這雖然是小的疏誤,卻有可能引起廣大讀者的誤解。文中以《晉書·陳壽傳》、《華陽國志·陳壽傳》、《宋書·裴松之傳》、《魏書·毛修之傳》、《隋書·經籍志》的確鑿記載爲證,說明自兩晉南北朝以至唐初,都稱陳壽所著爲《三國志》,其書得名並非晚在北宋之時。後來中華書局重印此書,及時採納了先生的正確意見,將有關的文字刪除。先生又曾在《書品》1991年第2期發表了《<三國志>傳抄本的“祖本”》,先生在文中認爲,完成於西晉時期的《三國志》開始是以傳抄本的形式流傳,1924年新疆鄯善縣和1965年新疆吐魯番市英沙古城出土的兩種晉代手抄本《三國志·吳書》殘卷,便是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傳抄本。至於傳抄本的“祖本”,根據(晉書)卷八十二《陳壽傳》和《北堂書鈔》卷一百四“齎紙寫國志”條引王隱《晉書》的記載,應是在陳壽卒後,洛陽令張泓派人至其家抄寫的本子,這個本子由西晉政府正式收藏。以後《三國志》的傳抄,大概都是根據這個本子,因此可以說它是《三國志》傳抄本的“祖本”。上述兩種出土的晉代寫本殘卷,與“祖本”出現的時間相距不遠,很可能是從官府所藏“祖本”轉抄而來。至於《三國志》的刻印本,即使是現今傳世時間最久的宋刻本,在文字的存真上亦不及兩種晉代寫本,較之“祖本”及陳壽原稿,就更有相當的差異了。這兩篇文章題目雖小,文亦不長,但均可謂言之有物。[12] 中國古典文學是先生早期和晚期治學的重點。先生對先秦及魏晉以來歷經唐宋以迄於清代的各種文學體式,如《詩》《騷》、魏晉辭賦、六朝五言詩、唐宋詩詞之特質與流變,歷代之重要作者如屈原、曹植、王粲、陶淵明、顔延之、鮑照、顔之推、元好問、汪中、黃仲則、龔自珍、鄭珍、王國維等,都有專文論述。其中詩詞研究的成果尤爲突出。先生的第一篇論文《詮詩》發表於1929年5月《學衡》雜誌第69期,文中析論詩之質、詩之用,甫一發表,即受到當時蜀中著名學者劉咸炘先生的推重,不僅在所著《風骨集》中將此文作爲附錄收入,並在“題記”中說:“《風骨集》印成,適於《學衡》雜誌見此篇,究本括末,簡要超常,不獨非時流鈔剿蕪冗者比,即先士名論亦未有是,吾撰《詩評綜》,廣采精擇,貫穿編次,其所論辨,不越乎是。因附印集後,以爲讀斯集之準則。”[13]先生其他論詩之文,無論是論述某一時代之詩,還是評論某一詩人的作品,也皆能通觀詩之全貌,比較同時代詩人之異同,上考其淵源,中察其流變,下觀其影響,獲得超越前修的獨到見解。《論宋詩》一文在此方面可謂範例,文中首論唐、宋詩之區別: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穠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攬,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譬諸修園林,唐詩則如疊石鑿池,築亭辟館;宋詩則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檻,水石之側,植以異卉名葩。譬諸遊山水,唐詩則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曲澗尋幽,情境冷峭。唐詩之弊爲膚廓平滑,宋詩之弊爲生澀枯淡。雖唐詩之中,亦有下開宋派者,宋詩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論其大較,固如此矣。……就內容論,宋詩較唐詩更爲廣闊;就技巧論,宋詩較唐詩更爲精細。然此中實各有利弊,故宋詩非能勝於唐詩,僅異於唐詩而已。 以下更舉唐人以爲不能入詩或不宜入詩之材料,而宋人皆寫入詩中的諸多例證,以說明宋詩內容之更爲廣闊;又從用事、對偶、句法、用韻、聲調諸端立論,以闡釋宋詩技巧之更爲精細。然後總結道:“宋人略唐人之所詳,詳唐人之所略,務求充實密栗,雖盡事理之精微,而乏興象之華妙,故唐詩中深情遠韻,一唱三歎之致,宋詩中亦不多覯。”此文的觀點長期被同行引用,而文筆之精美,象譬之切當,則更爲讀者所樂道。1987年上誨古籍出版社出版《宋詩鑒賞辭典》,選此文代序,說明時近半個世紀,此文的精闢見解,在宋詩研究領域仍然沒有過時。 《<遺山樂府>編年小箋》是迄今所見先生的第一篇詞學論文,爲先生所著《元遺山年譜彙纂》的副産品,發表於1936年《詞學季刊》第3卷2期、3期。以後先生又陸續發表《論詞》、《論李易安詞》、《論辛稼軒詞》、《姜白石之文學批評及其作品》等詞學論文,探討詞體之特質,深析李清照銳感之心靈,論證辛詞所具含之豪放與閒適雙重意境,評析白石之以江西詩法入詞,而“凡此種種評斷及識見,蓋皆可謂爲‘探索隱微’能‘于空曲交會之際,以求其不可知之事’者。”[14]1948年先生選取10篇論文集爲《詩詞散論》,由開明書店印行,此書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曹聚仁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初所撰之《文壇五十年》中曾指出,當代文藝批評家之中,朱自清、王力、周作人爲前輩權威,而“後起的錢鍾書(他著有《談藝錄》),繆鉞(著有《詩詞散論》),他們的見解以及貫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處,每每超越了王國維、魯迅和周作人。”[15]在1982年,葉嘉瑩教授曾經回憶說:“我對繆先生之欽仰,蓋始於三十餘年前初讀其著作《詩詞散論》之時。我當時所最爲賞愛的評賞詩詞的著作有兩種,一種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另一種即是先生的《詩詞散論》。我以爲這兩本書頗有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他們郡不只是訴之於人之頭腦,而且也是訴之于人之心靈的作品。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是既充滿了熟讀深思的體會,也充滿了靈心銳感的興發。”[16]
1952年以後,先生雖專任四川大學歷史系的教職,卻沒有間斷對古典文學的研究,也沒有停止過對相關研究動態的關注。在“文革”前,先生所發表的古典文學論文中有兩篇坦陳己見的文章,特別值得一提。50年代後期,在古典詩詞評論中,因受“左”的思想影響,盛行專就其思想性立論的研究方法,視藝術性爲禁區,先生在1957年發表《杜牧詩簡論》一文,有針對性地強調“我們論詩時,必須記住所論的是‘詩’,不是散文論著,儘管思想性在詩中是很重要的,但是仍然不能只闡發它的思想性,不能只說明作者思想與意圖的價值,而必須結合它的藝術性,說明詩的意境、風格、韻味,甚至於技巧方面的種種特點。”[17]在上世紀50年代末,這樣的文字是不隨大流的,它表明了先生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仍然希望保持的一份獨立思考。1962年先生又發表《關於李清照詞》一文,對時人評論中全面否認李清照詞中之“愛國的情感”的觀點進行辯駁,提出:“如果說李清照詞中有忠憤之語,固然有點過譽,但是完全否認其中有愛國的情感,恐怕也是不公允的。”針對貶責李清照詞“哭哭啼啼”的說法,先生認爲不應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李清照,也不能用當時士大大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女詞人,“在封建社會中,一個國破家亡、暮年喪偶、飄泊無歸的女子,作詞時還不許她哭幾聲,未免太苛求于古人了。”[18]這類對古人的同情理解,招來了以後的非議,在“文革”的大字報中,有人指責先生研究的都是古代文人,說杜牧是先生之兄,李清照是先生之妹。
上世紀80年代初,先生開始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葉嘉瑩教授合作,撰寫詞學專著《靈溪詞說》。從1982年至1986年的5年間,先生撰成論文23篇。1987年《靈溪詞說》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縱論唐五代兩宋著名詞人、詞作、詞論,但在體例、寫法和立論闡釋上,都有所創新。尤其在體例方面獨創一格,將以往的論詞絕句、詞話、詞學論文、詞史等各種體裁的內容熔爲一爐。每篇開頭,先用一首或數首七言絕句撮述要旨,以醒眉目,然後再附以詳細的散文說明。書中每篇文章按論述內容之時代次序編排,可見詞史發展之脈絡。其書出版後,得到學界好評,近有研究者在總結20世紀中國詞學研究時指出:“繆鉞、葉嘉瑩的《靈溪詞說》雖然是作家專論的合集,但因將唐宋詞人一一論述,論述中又注意詞人在詞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及承繼關係的尋繹,實際上是一部高水準的唐宋詞史。二位作者學力深厚,方法新穎,因而新見叠出,常有發人深思之筆。”[19]《靈溪詞說》撰成後,先生與葉嘉瑩教授繼續合著《靈溪詞說續集》,評論的詞家由唐宋下移至明清,在1987年至1991年的數年間,先生撰文12篇,結集以後,以《詞說古今談》爲名,由嶽麓書社在1993年出版。在這兩本詞學論著中,先生保持了從詞人的創作心態及藝術風格揭示詞的特質與詞人之詞心的治詞特色,以望九高齡爲中國詞學研究獻上了他一生凝聚的心血。有學者這樣評價:“粱啓超以及俞平伯、繆鉞等學人,雖不專搞詞學,但詞學造詣卻十分精深”。[20]應該說,這樣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而“不專搞詞學”卻又正是成就先生詞學名家精深造詣的一個因素,值得一析。先生治的範圍以及成就,已如前述,正是因爲先生對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文獻學以及中國古代文學史均素有研究,學養深厚,才使得先生在治詞時能視野開闊,論證左右逢源,時有精邃之新見。而在舊體詩詞創作方面的深厚造詣,也使得先生能深入體會古人創作的甘苦,細微體察古人作品深蘊的內涵,于空曲交會之際理解古人的詞心,在論詩、論詞時言人所未言。先生曾在悼念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稱美朱先生治中國文學“兼能考證、批評與創作,故無一偏之蔽,而收交流互通之益”,認爲“此其所以爲通人之第一點。”[21]若以先生一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成果來衡定,亦庶幾可謂臻於“兼能考證、批評與創作”的境界。然而,儘管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方面傾注了一生心血,但同時也留下了不少遺憾。先生晚年一再表露他希望招收指導宋詞研究博士生的心願,但由於當今文史學科之隔,先生最終沒有機會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如今回想起來,這恐怕並不僅是先生個人的遺憾。
除豐碩的治學成果外,教書育人是先生對社會的另一重大貢獻。先生以教育名家,一生都以爲國家民族培養人才爲榮,常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樂乎。”先生善於因材施教,樂於提攜扶持後來才俊,從中學到大學,受先生教育影響而在各學科卓有建樹的學生很多,而先生的教學藝術,也經過近七十年的錘煉臻於爐火純青。總結起來,先生教學主要有兩大特點:第一,不僅傳授知識,闡明理論,更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懷疑探索之精神。通過文史課程的講授,在介紹中國文化之優秀傳統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古代賢人志士的高風亮節,增強其社會貢任感。第二,特別講求教學藝術,以增強感染力。現今不少年過花甲的學者,至今猶能回憶起當年聽課時如沐春風的生動情景,對先生在講授過程中表現出的超常記憶力,也極爲歎服。80年代以後,先生除有時爲本科生講授專題外,主要承擔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工作,他對門下弟子明確提出三項要求,即爲人耿介、治學謹嚴、作事勤敏,教育學生正直、坦眨磺鷮W阿世,媚俗取容。除了思想上的嚴格要求,先生培養學生還非常重視基礎教育。他形象地譬喻說,做學問若不是先切實讀書,打好基礎,而是急於找題目,寫論文,“就象在溫室中培養植物,可能見速效,開幾朵花,但再繼續多開就不容易了。至於生長在平原廣野深山大澤中的花樹,經過日光的照曬與雨露的滋潤,雖然生長得慢一些,但根深葉茂,經受風霜,可以開放無窮的花朵,結成豐碩的果實”,這就是蘇軾所說“流於既溢之餘而發于持滿之未”的道理。[22]先生晚年爲研究生講課,所授內容,並不僅限於專業和論文寫作一隅之地,而是博涉古今中外政治、思、制度、文化。從這些講授中,學生領悟到何謂通古今之變,以及作爲一名傑出學者所應具備的眼界和胸襟。由於先生的學識品格和身體力行,教書育人成果突出,1989年榮獲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特等獎。
先生主要的業餘愛好是創作舊體詩詞和書法。先生在二十歲時已有工詩之名,在以後七十年中,先生雖歷經播越,南北流轉,但讀書治學授業之餘,不廢吟詠,對詩詞之道,始終情有獨鍾。由於深湛的學養,過人的稟賦,加之潛心研究,博采名家,先生所建構之詩詞境界,非常高邁幽遠。先生常說,好詩應兼有唐宋詩之長,既有情韻,綿邈幽深;複具哲理,曲折峭拔,相互融合,可創新境。而對於詞,先生特重其空靈蘊藉要眇宜修之婉約本色,曾以詩概括其優美之境:“論詞擬懸最高境,奇氣靈光兼有之。玉宇瓊樓繞遠想,斜陽煙柳寄幽思。由來此事關襟抱,莫向蠻箋費麗辭。察物觀生增妙趣,庭中嘉樹發華滋。”可謂深諳詞中三昧。先生詩作中的近體詩,乃是以宋人之骨而兼唐人之韻,又透入其學者的器識涵養與特有之孤高清介氣質,因而富於沈鬱頓挫之致,疏麗清秀之美;古體詩則更多受到陶淵明、杜甫那種深摯真淳、直書胸臆的詩風影響,工拙皆忘,朴質無華。由於質性所近,先生在創作中,尤喜採用傳統的倚聲之道。其作主要宗祖兩宋,如先生自言:“小令取法秦觀、晏幾道,慢詞取法周邦彥、薑夔,並兼采他家之長,蘄向深美閎約。”特別到晚歲,先生多曆世事,深幹哀樂,對兩宋詞風的熔鑄愈見精醇,所作如《鵲踏枝》(“誰知蘭成心獨苦”)及《風入松》(“去年今日共尋春”)諸詞,寄託深遠而渾融無迹,在藝術審美上達到很高的境界層次。上世紀90年代,先生將自己平生所作,手訂爲《冰繭庵詩詞稿》3卷,1997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由於校對不精,印出後舛誤甚多,出版社發現問題後,雖決定停止發行,但已有部分流入坊間。先生泉下有知,恐當爲之歎息。先生亦精于書法,在《自傳》中自述:“我亦喜書法,臨摹碑帖,見異多遷。初學書時,摹柳公權、趙孟睿徂D而學魏碑,獨喜《張黑女墓誌》。至於小楷、行書,初學趙孟顆,後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草書則摹孫過庭《書譜》。中年以後,致力於智永及初唐歐、虞、褚、薛四家。晚歲則喜摹文征明小楷及行書。平生作書,以蕭散秀逸爲宗,服膺黃庭堅韻勝之說。惟自愧讀碑帖多而臨池功少,胸中所蓄不能達之於筆下。”有論者認爲,先生的“書法頗得學養之助”,“而繆先生當千餘年後,其詩文書法皆能得魏晉之髓,若非其學養至深厚,是難以達到這一境界的。”[23]可以一提的是,長期以來,先生對要求其贈送書法作品或請他爲書刊題簽的個人和單位,幾乎從未拒絕過,而且每次都是一再試寫,直至滿意才送出。 先生年登九秩之際,饒宗頤先生曾在賀辭中稱先生爲“詞壇尊宿,史國靈光”。先生去世以後,周一良先生曾撰一聯,高度概括了先生的學術成就,謹錄於下,以爲本文之結語: 文史回翔,絳帳春風三千弟子。 詩詞並美,靈溪妙諦一代宗師。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還參考了下列三文:陳賢華《繆鉞》,見《中國現代教育家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劉琳《繆鉞先生的治學道路與學術特色》;錢鴻瑛《繆鉞與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均見《冰繭彩絲集》。特此說明)
注釋[1]詳見繆鉞《冰繭庵從稿·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頁。[2]姜建、吳爲公:《朱自清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頁。信函原件現存筆者處。[3]繆鉞:《考證批評與創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西方日報》1948年9月26日《朱自清先生追悼會特刊》。[4]繆鉞:《自傳》,《冰繭彩絲集》,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頁。[5]繆鉞:《詩詞散論》,開明書店1948年版,第68頁。[6]詳見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第一編第一章,香港中華書局1080年版。[7]聶中義:《世紀初的苦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208頁。[8]《思想與時代》第31期,19446年2月。[9]《元遺山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頁。[10]胡可先:《杜牧詩文編年考證》,《四川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11]傅璿琮:《<杜牧年譜>序》,見吳在慶著《杜牧論稿》,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12]本段參考方北辰《繆鉞與古籍整理》,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1期。[13]劉鹹炘:《推十書》,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影印本,第3冊第2036頁。[14]葉嘉瑩:《論繆鉞先生在詩詞評賞與詩詞創作兩方面之成就》,《冰繭彩絲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頁。[15]曹聚仁:《文壇五十年》,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84頁。[16]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頁。[17]《光明日報》“文學遺産”副刊第162期,1957年6月23日。[18]《成都晚報》,1962年2月15日。[19]吳相洲:《二十世紀中國詞學研究述評》,《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20]嚴迪昌等:《傳承、建構、展望――關於二十世紀詞學研究的對話》,《文學遺産》199年第3期。[21]繆鉞:《考證批評與創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西方日報》1948年9月26日《朱自清先生追悼會特刊》。[22]《冰繭庵剩稿·治學補談》,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12-13頁。[23]張社:《繆鉞》,《近現代百家書法賞析》,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頁。[em11]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潇潇一水间于2003-12-19 12:06:45编辑过][/color][/align]
回顶端
潇潇一水间
版主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736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缪钺先生论著目录
缪元朗整理
专 著
1. 缪钺 元遗山年谱汇纂 1935年,钟山书局,南京。(《国风》第7卷3、5号专
号)
2. 缪钺 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 1943年,青年出版社,重庆。
3. 缪钺 诗词散论 1948年,开明书店,上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4. 缪钺 杜牧诗选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5. 缪钺 杜甫 196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6. 缪钺 三国志选 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
7. 缪钺 读史存稿 1963年,三联书店,北京。
8. 缪钺 杜牧传 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9. 缪钺 杜牧年谱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0.缪钺 三国志选注(主编) 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11.缪钺 冰茧庵丛稿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2.缪钺 叶嘉莹 灵谿词说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0年,《国文天
地》杂志社,台北。1993年,正中书局,台北。
13.缪钺 三国志导读(主编) 1988年,巴蜀书社,成都。
14.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 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15.缪钺 冰茧庵剩稿 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16.缪钺 叶嘉莹 词学古今谈 1992年,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岳
麓书社,长沙。
17.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 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18.缪钺 缪钺说词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文 章
诠诗 《学衡》第69期,1929年5月
鲍明远年谱 《文学月刊》第3卷第1 期,1932年5月
曹植杜甫诞生纪念 《大公报》1932年2月22 日《文学副刊》215 期
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2年 5 月30日《文学副刊》230期
黄仲则逝世百五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3年10月16日《文学副刊》302期
达辞篇 《国风》第5卷6、7合号,1934年10月
典籍述略 《国风》第5卷8号、9号,1934年11月
读《吴宓诗集》题辞 《吴宓诗集》,1935年,中华书局,北京
《儒学》序 《国风》第8卷第8期,1936年8月
马绍伯墓志铭 《禹贡》第6卷第1期,1936年9月
《遗山乐府》编年小笺 《词学季刊》第3卷2期、3期,1936年6、9月
论词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
论宋诗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
周代之“雅言”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1集,1941年
王粲行年考 《责善半月刊》2卷21期,1942年1月
何晏王弼事辑 《责善半月刊》2卷22期,1942年2月
六朝五言诗之流变 《益世报》1942年6月4日《文史副刊》8期
《文选》与《玉台新咏》 《益世报》1942年6月25日《文史副刊》9期
读《魏书》札记 《益世报》1942年11月26日《文史副刊》20期
《诗》三百篇纂辑考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3集,1943年
论辛稼轩词 《思想与时代》第23期,1943年6月
论李义山诗 《思想与时代》第25期,1943年8月
王静安与叔本华 《思想与时代》第26期1943年9月
李冶李治释疑 《东方杂志》39卷16号,1943年10月
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 《思想与时代》第29期,1943年12月
论李易安词 《真理杂志》1卷1期,1944年1月
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 《思想与时代》第30期,1944年1月
评贺麟译斯宾诺沙《致知论》——兼论翻译 《思想与时代》第1期,1944年2月
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 《思想与时代》第32期,1944年3月
读《二程全书》 《思想与时代》第33期,1944年4月
六朝人之言谈 《思想与时代》第34期,1944年5月
与钱宾四书——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 《思想与时代》第35期,1944年6月
论荀学 《思想与时代》36期,1944年7月
颜之推年谱 《真理杂志》1卷4期,1944年10月
欧阳永叔治学之精神 《思想与时代》第40期,1945年2月
先秦书中孔老关系诸史料之检讨 《中央日报》1946年6月18日《文史周刊》5期
《吕氏春秋》撰著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
《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
读曹植《洛神赋》 《东南日报》1947年1 月16日《历史与传记》2期
《晋书·潘岳传》疏证 《东南日报》1947年2月6日《历史与传记》4期
正始清谈家对于政治之态度 《东南日报》1947年2月13日《历史与传记》5期
《吕氏春秋》错简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
与友人论《墨经》撰著时代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
《文选》赋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1947年9月
曹植与五言诗体 《文学杂志》第2卷12期,1948年8月
颜延之年谱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
清谈与魏晋政治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
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 《西方日报》1948年9月26日
南北朝之物价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
北魏立三长年月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
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 四川大学《史学论丛》第1期,1949年
北朝之鲜卑语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10卷,1950年
《学林》副刊发刊词 《工商导报》1951年1月1日
关于西晋的户调式 《工商导报》1951年1月7日
我如何讲授中国史与中国文学史 《人民川大》1953年6月11日
参加《红楼梦研究》讨论的一些体会 《人民川大》1954年12月29日
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 《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2期
论晚唐诗人杜牧 《四川大学学报》1956年1期
南朝汉人逃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5日《史学副刊》106期
杜牧诗简论 《光明日报》1957年6月23日《文学遗产》162期
谈诗歌中语言艺术的精炼 《光明日报》1957年1月12日《文艺生活》
魏收年谱 《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3期
女词人李清照 《中国妇女》1957年4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 《历史研究》1958年1期
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 《历史研究》1958年2期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4期
辛弃疾词浅释 《星星》1959年7期、8期
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 《曹操论集》,1960年,三联书店,北京
读郑珍《巢经巢诗》 《光明日报》1960年3月13日《文学遗产》304期
颜之推的文学评论与作品 《光明日报》1961年1月22日《文学遗产 》348期
蜀汉的土地制度 《成都晚报》1961年3月22日
欧阳修作文勤于删改 《四川文学》1961年4期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光明日报》1961年5月15日
蜀中杰出的诗人陈子昂 《四川文学》1961年7期
古代成都的二江与七桥 《成都晚报》1961年8月19日
颜之推的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文汇报》1961年8月20日
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四川文学》1961年9期
杜诗中含蓄之法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2日
欧阳修的散文 《文汇报》1961年11月28日
也谈“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 《重庆日报》1962年1月20日
陈寿与《三国志》 《历史教学》1962年1期
关于李清照词 《成都晚报》1962年2月15日
意境相通——论晏小山《鹧鸪天》词 《四川文学》1962年6期
杜牧与张祜 《四川文学》1962年7期
陆游与杜甫 《四川日报》1962年10月7日
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 《重庆日报》1962年10月10日
杜甫如何改诗 《四川日报》1962年11 月4日
重印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前言(附《杜牧卒年考》) 《樊川诗集注》,1962年,中华
书局,北京
平凡与奇警——读《红楼梦》札记 《成都晚报》1963年10月9日
南朝农民起义的地区问题 《历史教学》1963年5期
论所谓“清官”、“好官”
——批判吴晗同志《海瑞罢官》中的错误论点 《人民川大》1966年1月8日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成都日报》1980年4月27 日
略论对杜诗遗产的全面继承 《成都日报》1981年4月2日
成都杜甫草堂 《中国建设》第30卷第12期,1981年12月
成都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大会纪念辞
《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纪念》,1982年4月
治学琐言 《文史知识》1982年9期
总论词体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张惠言及常州词派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吴彦高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晏几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朱彝尊《桂殿秋》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晏几道《鹧鸪天》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4期
论杜牧、秦观《八六子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论韩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论岳飞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迦陵论词丛稿》题记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2期,(英文版)1984年2期
治学补谈 《文史哲》1983年3期
《三国志》的书名 《读书》1983年9期
论刘因词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唐宋文学论丛》,1983年11月
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 《文史知识》1983年12期
王静安诗词述评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辑,1983年,华东师大出版社,上海
自传及著作简述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
京
论苏、辛词与《庄》、《骚》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论陈与义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论张孝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杜甫夔州诗综述 《草堂学刊》1984年2期
论黄庭坚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论史达祖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论姜夔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4期
词学浅谈答客问 《书林》1984年3期、4期
杜牧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198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三国志选注》前言 《三国志选注》,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战国策考辩》 《战国策考辩》,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论贺铸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论张元幹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冰茧庵识小录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3月
论文天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论刘辰翁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读杜牧咏史诗 《文史知识》1985年7期
追忆三位中学老师 《中学生文史》1985年7期
治学经验漫谈 《群言》1985年5期
《茅于美词集》序 《茅于美词集》,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
政治家诸葛亮散论 《诸葛亮研究》,1985年,巴蜀书社,成都
陈寿评传 《中国史学家评传》上册,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论张先词 《文学遗产》1986年3期
《战国策新校注》序 《明报月刊》二十周年纪念特大号,1986年1月
论张炎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1期
论李清照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2期
杜甫两川诗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草堂学刊》1986年2期
纪念籍忠寅先生 《文献》1986年3期
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风 《群言》1986年6期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名作欣赏》1986年6期
李祖桓《仇池国志》审查报告 《仇池国志》,198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
略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四川省社科院出版
社,成都
论高观国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词中的《哀江南赋》
——读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词 《文史知识》1987年11期
晏几道《与郑介夫》诗赏析 《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伤字韵》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登快阁》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雨》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伤春》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姜夔《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其二、其三)》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
古籍出版社,上海
论汪元量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常州派词论家“以无厚入有间”说诠释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2期
略谈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诗词的创作 《上海诗词》1988年1期
《全宋文》序 《文献》1988年2期
歌颂纯贞爱情的佳作
——读元好问两首《摸鱼儿》词(“雁丘辞”与“双蕖怨”) 《文史知识》1988年
4期
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 《文献》1988年3期
从以“肖”代“萧”谈起——不可用同音代替法造简化字 《群言》1988年7期
论词的空灵与质实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3期
不无危苦之辞,惟以背哀为主
——评李清照、刘辰翁、汪元量三家的“元夕”词 《文史知识》1988年10期
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黄庭坚《谒金门》(山又水)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蛰不住鸣)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
社,上海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论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刘永济《云巢诗存》序 《文献》1989年1期
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群言》1989年4期
“烦琐考证”辨析 《文史知识》1989年5期
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的和作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论金初词人吴激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4期
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
——评张惠言《水调歌头》(珠帘卷春晓) 《文史知识》1989年11期
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
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水调歌头》(牛羊散平楚)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
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
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
古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
古籍出版社,南京
刘因《玉漏迟》(故园平似掌)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
社,南京
元好问《临江仙》(夏馆秋林山水窟)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
学出版社,南京
刘因《玉楼春》(未开常叹花开未)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
出版社,南京
陈维崧《夏初临》(中酒心情)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社,
南京
论元好问词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颜之推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史达祖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君山遗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夜珠词》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文选六臣注订讹》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郭斌龢译柏拉图《理想国》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玉虹鉴真帖》残本跋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陈师道词论与词作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2期
词品与人品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3期
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4期
指导、帮助、激励、支持(我与民盟) 《文史知识》1990年5期
《历代蜀词全辑》题记 《文献》1990年3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读晏几道《临江仙》词 《文史知识》1990年8期
六十六载话师道 《求是》1990年17期
六十五年育才之经验与艺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4期
叶嘉莹《迦陵诗词稿》序 《中国文化》第3期,1990年
读《靖康稗史笺证》 《书品》1990年4期
《周邦彦研究》序言 《周邦彦研究》,199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序言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
《诗海拾贝集》序 《诗海拾贝集》,199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
社,西安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
社,西安
钱宝琮《骈枝集》序 《文献》1991年1期
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文献》1991年2期
《三国志》传抄本的“祖本” 《书品》1991年2期
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 《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3期
朱淑真卒年再考辨 《文献》1991年4期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中国文化》第4 期,1991年8月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 《中国文化》第5 期,1991年 12月
忆华西大学广益学舍 《成都晚报》1991年12月28日
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序 《魏晋诗人与政治》,1991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何处的一点意见 《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1991年,东方
出版社,北京
宋代文化浅议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淮阳”与“雉阳” 《文史》第34辑,1992年5月
冰茧庵札记——填词经验两篇 《国文天地》1992年7期
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 《文史知识》1992年7期
杜牧卒年再考辨 《文史》第35 辑,1992年6月
简化字刍议 《中国文化》第6期,1992年9月
王仲荦先生遗诗序 《文献》1992年4期
读《苏轼〈念奴娇〉词赤壁词正格》书后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正格论集》
1992年,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香港
“花间”词平议 《俞平伯先生从事文学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992年,巴蜀书
社,成都
人生可贵是真情——读陶渊明《归去来辞》札记 《六朝史论集》,1993年,黄山书社,
合肥
施议对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评审意见 《博士之家》,1996年,澳门中华诗
词学会,澳门
《岁寒集》题辞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马国均《小休堂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
台北
朱大渭《六朝史论》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成善楷《霜叶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
北
《梁鹤铨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冰茧庵札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4期 [em11]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潇潇一水间于2003-12-19 12:03:57编辑过][/color][/align]
回顶端
秦钺人
版主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2492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真快啊,一晃就要诞辰100周年了。
回顶端
潇潇一水间
版主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736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認識先生的名字是從他的那本《讀史存稿》 (1963年,三聯書店,北京)開始的。
先生很多東西沒有看過。
高山仰止而已。[em11]
回顶端
秦钺人
版主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2492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先生的一位弟子教我们魏晋南北朝史,时不时谈谈先生的生平,第一堂课记下的笔记就有周一良先生的那幅挽联。可惜的是缪钺先生和其他诸位祖师级的先生一样,如今似已只不过是本学院的昔日荣光罢了,后继不力啊……
回顶端
潇潇一水间
版主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736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這個時代似乎不是出大師的時代。請看河北師大教授邢鐵博士的文章:
《求同與辨異——本世紀中國歷史學一瞥》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04
也許會有所啟發的。[em11]
回顶端
陳小田
进士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27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請問繆先生所編的北朝會要,是那一個出版社出版,又有沒有辦法買得到,我朋友十分需要
回顶端
heinrich
书童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4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7月21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将在成都四川大学召开!
有兴趣的可以到川大拜访各地专家,
所有的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回顶端
陳小田
进士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27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我人在台灣,無緣啊....
回顶端
heinrich
书童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4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回顶端
樗匿散人
书童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9
发表于: 星期日 十月 10, 2004 2:50 pm 文章主题:
《缪钺全集》已经出来了,我刚刚在书店看到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回顶端
幽兰居士
举人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246
发表于: 星期二 六月 21, 2005 1:26 pm 文章主题:
樗匿散人 写到:
《缪钺全集》已经出来了,我刚刚在书店看到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我想知道《缪钺全集》中是否包含《灵谿词说》《词学古今谈》《诗词散论》三部书?要是有的话我就去买一套《全集》了!
一念心清静,处处莲花开。
一佛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回顶端
潇潇一水间
版主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736
发表于: 星期二 六月 21, 2005 7:50 pm 文章主题:
《缪钺全集 第1卷》 《冰茧庵读史存稿》
《缪钺全集 第2卷》 《冰茧庵古典文学论集》
《缪钺全集 第3卷》 《冰茧庵词说》
《缪钺全集 第4卷》 《三国志》与陈寿研究》
《缪钺全集 第5卷》 《杜牧研究》
《缪钺全集 第6卷》 《中国文学史讲演录》
《缪钺全集 第7、8卷》 《冰茧庵序跋随笔》
[url=/]
缪钺先生论著目录
专 著
1. 缪钺 元遗山年谱汇纂 1935年,钟山书局,南京。(《国风》第7卷3、5号专号)
2. 缪钺 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 1943年,青年出版社,重庆。
3. 缪钺 诗词散论 1948年,开明书店,上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4. 缪钺 杜牧诗选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5. 缪钺 杜甫 196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6. 缪钺 三国志选 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
7. 缪钺 读史存稿 1963年,三联书店,北京。
8. 缪钺 杜牧传 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9. 缪钺 杜牧年谱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0.缪钺 三国志选注(主编) 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11.缪钺 冰茧庵丛稿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2.缪钺 叶嘉莹 灵谿词说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0年,《国文天
地》杂志社,台北。1993年,正中书局,台北。
13.缪钺 三国志导读(主编) 1988年,巴蜀书社,成都。
14.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 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15.缪钺 冰茧庵剩稿 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16.缪钺 叶嘉莹 词学古今谈 1992年,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岳
麓书社,长沙。
17.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 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18.缪钺 缪钺说词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文 章
诠诗 《学衡》第69期,1929年5月
鲍明远年谱 《文学月刊》第3卷第1 期,1932年5月
曹植杜甫诞生纪念 《大公报》1932年2月22 日《文学副刊》215 期
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2年 5 月30日《文学副刊》230期
黄仲则逝世百五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3年10月16日《文学副刊》302期
达辞篇 《国风》第5卷6、7合号,1934年10月
典籍述略 《国风》第5卷8号、9号,1934年11月
读《吴宓诗集》题辞 《吴宓诗集》,1935年,中华书局,北京
《儒学》序 《国风》第8卷第8期,1936年8月
马绍伯墓志铭 《禹贡》第6卷第1期,1936年9月
《遗山乐府》编年小笺 《词学季刊》第3卷2期、3期,1936年6、9月
论词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
论宋诗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
周代之“雅言”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1集,1941年
王粲行年考 《责善半月刊》2卷21期,1942年1月
何晏王弼事辑 《责善半月刊》2卷22期,1942年2月
六朝五言诗之流变 《益世报》1942年6月4日《文史副刊》8期
《文选》与《玉台新咏》 《益世报》1942年6月25日《文史副刊》9期
读《魏书》札记 《益世报》1942年11月26日《文史副刊》20期
《诗》三百篇纂辑考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3集,1943年
论辛稼轩词 《思想与时代》第23期,1943年6月
论李义山诗 《思想与时代》第25期,1943年8月
王静安与叔本华 《思想与时代》第26期1943年9月
李冶李治释疑 《东方杂志》39卷16号,1943年10月
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 《思想与时代》第29期,1943年12月
论李易安词 《真理杂志》1卷1期,1944年1月
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 《思想与时代》第30期,1944年1月
评贺麟译斯宾诺沙《致知论》——兼论翻译 《思想与时代》第1期,1944年2月
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 《思想与时代》第32期,1944年3月
读《二程全书》 《思想与时代》第33期,1944年4月
六朝人之言谈 《思想与时代》第34期,1944年5月
与钱宾四书——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 《思想与时代》第35期,1944年6月
论荀学 《思想与时代》36期,1944年7月
颜之推年谱 《真理杂志》1卷4期,1944年10月
先秦书中孔老关系诸史料之检讨 《中央日报》1946年6月18日《文史周刊》5期
欧阳永叔治学之精神 《思想与时代》第40期,1945年2月
《吕氏春秋》撰著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
《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
读曹植《洛神赋》 《东南日报》1947年1 月16日《历史与传记》2期
《晋书·潘岳传》疏证 《东南日报》1947年2月6日《历史与传记》4期
正始清谈家对于政治之态度 《东南日报》1946年2月13日《历史与传记》5期
《文选》赋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1947年9月
《吕氏春秋》错简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
与友人论《墨经》撰著时代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
曹植与五言诗体 《文学杂志》第2卷12期,1948年8月
颜延之年谱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
清谈与魏晋政治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
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 《西方日报》1948年9月26日
南北朝之物价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
北魏立三长年月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
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 四川大学《史学论丛》第1期,1949年
北朝之鲜卑语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10卷,1950年
《学林》副刊发刊词 《工商导报》1951年1月1日
关于西晋的户调式 《工商导报》1951年1月7日
我如何讲授中国史与中国文学史 《人民川大》1953年6月11日
参加《红楼梦研究》讨论的一些体会 《人民川大》1954年12月29日
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 《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2期
论晚唐诗人杜牧 《四川大学学报》1956年1期
南朝汉人逃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5日《史学副刊》106期
杜牧诗简论 《光明日报》1957年6月23日《文学遗产》162期
谈诗歌中语言艺术的精炼 《光明日报》1957年1月12日《文艺生活》
魏收年谱 《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3期
女词人李清照 《中国妇女》1957年4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 《历史研究》1958年1期
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 《历史研究》1958年2期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4期
辛弃疾词浅释 《星星》1959年7期、8期
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 《曹操论集》,1960年,三联书店,北京
读郑珍《巢经巢诗》 《光明日报》1960年3月13日《文学遗产》304期
颜之推的文学评论与作品 《光明日报》1961年1月22日《文学遗产 》348期
蜀汉的土地制度 《成都晚报》1961年3月22日
欧阳修作文勤于删改 《四川文学》1961年4期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光明日报》1961年5月15日
蜀中杰出的诗人陈子昂 《四川文学》1961年7期
古代成都的二江与七桥 《成都晚报》1961年8月19日
颜之推的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文汇报》1961年8月20日
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四川文学》1961年9期
杜诗中含蓄之法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2日
欧阳修的散文 《文汇报》1961年11月28日
也谈“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 《重庆日报》1962年1月20日
陈寿与《三国志》 《历史教学》1962年1期
关于李清照词 《成都晚报》1962年2月15日
意境相通——论晏小山《鹧鸪天》词 《四川文学》1962年6期
杜牧与张祜 《四川文学》1962年7期
陆游与杜甫 《四川日报》1962年10月7日
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 《重庆日报》1962年10月10日
杜甫如何改诗 《四川日报》1962年11 月4日
重印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前言(附《杜牧卒年考》) 《樊川诗集注》,1962年,中华
书局,北京
平凡与奇警——读《红楼梦》札记 《成都晚报》1963年10月9日
南朝农民起义的地区问题 《历史教学》1963年5期
论所谓“清官”、“好官”
——批判吴晗同志《海瑞罢官》中的错误论点 《人民川大》1966年1月8日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成都日报》1980年4月27 日
略论对杜诗遗产的全面继承 《成都日报》1981年4月2日
成都杜甫草堂 《中国建设》第30卷第12期,1981年12月
成都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大会纪念辞
《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纪念》,1982年4月
治学琐言 《文史知识》1982年9期
总论词体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张惠言及常州词派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吴彦高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晏几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朱彝尊《桂殿秋》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晏几道《鹧鸪天》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4期
论杜牧、秦观《八六子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论韩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论岳飞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迦陵论词丛稿》题记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2期,(英文版)1984年2期
治学补谈 《文史哲》1983年3期
《三国志》的书名 《读书》1983年9期
论刘因词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唐宋文学论丛》,1983年11月
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 《文史知识》1983年12期
王静安诗词述评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辑,1983年,华东师大出版社,上海
自传及著作简述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
京
论苏、辛词与《庄》、《骚》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论陈与义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论张孝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杜甫夔州诗综述 《草堂学刊》1984年2期
论黄庭坚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论史达祖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论姜夔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4期
词学浅谈答客问 《书林》1984年3期、4期
杜牧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198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三国志选注》前言 《三国志选注》,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战国策考辩》 《战国策考辩》,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论贺铸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论张元幹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冰茧庵识小录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3月
论文天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论刘辰翁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读杜牧咏史诗 《文史知识》1985年7期
追忆三位中学老师 《中学生文史》1985年7期
治学经验漫谈 《群言》1985年5期
《茅于美词集》序 《茅于美词集》,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
政治家诸葛亮散论 《诸葛亮研究》,1985年,巴蜀书社,成都
陈寿评传 《中国史学家评传》上册,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论张先词 《文学遗产》1986年3期
《战国策新校注》序 《明报月刊》二十周年纪念特大号,1986年1月
论张炎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1期
论李清照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2期
杜甫两川诗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草堂学刊》1986年2期
纪念籍忠寅先生 《文献》1986年3期
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风 《群言》1986年6期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名作欣赏》1986年6期
李祖桓《仇池国志》审查报告 《仇池国志》,198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
略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四川省社科院出版
社,成都
论高观国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词中的《哀江南赋》
——读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词 《文史知识》1987年11期
晏几道《与郑介夫》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伤字韵》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登快阁》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雨》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伤春》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姜夔《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其二、其三)》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上海
论汪元量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常州派词论家“以无厚入有间”说诠释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2期
略谈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诗词的创作 《上海诗词》1988年1期
《全宋文》序 《文献》1988年2期
歌颂纯贞爱情的佳作
——读元好问两首《摸鱼儿》词(“雁丘辞”与“双蕖怨”) 《文史知识》1988年
4期
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 《文献》1988年3期
从以“肖”代“萧”谈起——不可用同音代替法造简化字 《群言》1988年7期
论词的空灵与质实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3期
不无危苦之辞,惟以背哀为主
——评李清照、刘辰翁、汪元量三家的“元夕”词 《文史知识》1988年10期
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
社,上海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
海
黄庭坚《谒金门》(山又水)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蛰不住鸣)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论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刘永济《云巢诗存》序 《文献》1989年1期
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群言》1989年4期
“烦琐考证”辨析 《文史知识》1989年5期
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的和作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论金初词人吴激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4期
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
——评张惠言《水调歌头》(珠帘卷春晓) 《文史知识》1989年11期
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
版社,南京
元好问《水调歌头》(牛羊散平楚)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
版社,南京
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
版社,南京
元好问《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
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
籍出版社,南京
刘因《玉漏迟》(故园平似掌)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
元好问《临江仙》(夏馆秋林山水窟)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版
社,南京
刘因《玉楼春》(未开常叹花开未)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社,
南京
陈维崧《夏初临》(中酒心情)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社,南京
论元好问词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颜之推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史达祖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君山遗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夜珠词》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文选六臣注订讹》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郭斌龢译柏拉图《理想国》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玉虹鉴真帖》残本跋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陈师道词论与词作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2期
词品与人品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3期
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4期
指导、帮助、激励、支持(我与民盟) 《文史知识》1990年5期
《历代蜀词全辑》题记 《文献》1990年3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读晏几道《临江仙》词 《文史知识》1990年8期
六十六载话师道 《求是》1990年17期
六十五年育才之经验与艺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4期
叶嘉莹《迦陵诗词稿》序 《中国文化》第3期,1990年
读《靖康稗史笺证》 《书品》1990年4期
《周邦彦研究》序言 《周邦彦研究》,199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序言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
《诗海拾贝集》序 《诗海拾贝集》,199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
社,西安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
社,西安
钱宝琮《骈枝集》序 《文献》1991年1期
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文献》1991年2期
《三国志》传抄本的“祖本” 《书品》1991年2期
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 《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3期
朱淑真卒年再考辨 《文献》1991年4期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中国文化》第4 期,1991年8月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 《中国文化》第5 期,1991年 12月
忆华西大学广益学舍 《成都晚报》1991年12月28日
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序 《魏晋诗人与政治》,1991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何处的一点意见 《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1991年,东方
出版社,北京
宋代文化浅议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淮阳”与“雉阳” 《文史》第34辑,1992年5月
冰茧庵札记——填词经验两篇 《国文天地》1992年7期
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 《文史知识》1992年7期
杜牧卒年再考辨 《文史》第35 辑,1992年6月
简化字刍议 《中国文化》第6期,1992年9月
王仲荦先生遗诗序 《文献》1992年4期
读《苏轼〈念奴娇〉词赤壁词正格》书后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正格论集》
1992年,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香港
“花间”词平议 《俞平伯先生从事文学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992年,巴蜀书
社,成都
人生可贵是真情——读陶渊明《归去来辞》札记 《六朝史论集》,1993年,黄山书社,
合肥
施议对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评审意见 《博士之家》,1996年,澳门中华诗
词学会,澳门
《岁寒集》题辞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马国均《小休堂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
台北
朱大渭《六朝史论》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成善楷《霜叶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
北
《梁鹤铨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冰茧庵札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4期
标签: 临江仙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