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湖湘诗中的地名甚多,但前人及近人对这些地名的讨论则颇多失察之处。如何弄清这些地名的实际所在,是勾勒杜甫湖湘行踪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最新的各类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则庶几可以得出更近于事实的结论。关键词:杜甫;湖湘诗;地名;考辨
杜甫善于“以诗纪行”的特点,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如宋人林亦之就在其《奉寄云安抚宝文少卿林黄中栗》一诗中说:“夔子城头开幕府,杜陵诗卷是图经”(见《全宋诗》卷二五〇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诸多的杜诗研究者如古代的仇兆鳌、杨伦,现代的闻一多、魏泽一、刘开扬、樊维纲等人,无不注意到这一点。其中魏泽一、刘开扬、樊维纲等人较好地注意到弄清湖南的 山川形势对于杜诗编次的影响,但是,和其他的研究者一 样,魏泽一等三人仍然没有能够清楚地指出杜甫湖湘诗 中某些地名在今天的位置。因此,在上述诗人的基础上对杜甫湖湘诗中的若干地名进行进一步的考释,对于科学地编排杜甫湖湘诗的次序和更好地研究杜甫湖湘诗,仍是非常必要的。
杜甫湖湘诗中涉及的地名非常多,但有的地名众所皆知,无须细辨,如岳州、潭州、衡州、耒阳、郴州等;有的地名 虽然前人多所讨论,但仍然没有弄清,故仍有讨论的必要, 如青草湖、白马潭、双枫浦、花石戍等;有的地名则不见于载籍,有的虽然见于载籍但至今已杳不可辨,这些地名则 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如白沙戍、龙堆、凿石浦、晚洲等等。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本文拟按由北至南的顺序对杜甫湖湘 诗中的若干地名逐一试作考辨,希望能得到比较近于事实的答案。
一
青草湖
按青草湖之名,阴铿诗中即有之(阴有《渡青草湖》一 诗)。《方舆纪要》谓在岳阳县西南,“北连洞庭,南接潇湘, 东纳汨罗”,此语大致不差。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所云大致不错,樊维纲《杜甫湖南纪行诗编次诠释》 所说也不错,但也较含糊。魏泽一以为在今南湖一带,显误。今按《荆州记》:“湖因青草得名”,其说近是。青草山, 即今湘阴县青潭乡境内青山。青草湖盖因山名而来,湖大致即今岳阳鹿角以西以南、湘阴青潭以北、汨罗(汨罗建县在1966年,此前其地一直属于湘阴县)磊石以西湖面(今大多已成为淤地)。汨罗江在磊石境内注入湘水。唐人郑谷 《鹧鸠》诗:“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亦可证青草湖与湘夫人祠邻近。
二
龙堆
龙堆之名,研杜诸家均未注意。杜甫《过洞庭湖》诗开篇即说:“蛟室围青草,龙堆隐白沙”,则龙堆实有其地。今按宋张孝祥《金沙堆观月记》谓“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金沙堆即龙堆。明代巴陵(今岳阳县)人胥文相有 《君山记》,亦谓:“金沙堆在洞庭湖中,与鹿角对,一名龙堆,延袤数里。杜甫诗‘龙堆隐白沙’,即此。宋张孝祥有赋 (按即《金沙堆赋》),葛长庚诗'惟有金沙滩下水,东西南北任风吹'。”胥文所提的鹿角,即今岳阳县鹿角镇,也是胥的老家所在,胥说当不谬。“龙堆隐白沙”可能是指“龙堆隐于白沙(湖)之中”,则白沙既是湖名,又是戍名,且二者可能不是同一地方,说详后。
三
白沙驿
杜诗原注:初过湖南五里。今按《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白沙戍究在何处?诗家均不能确定。今按:《湖南省志,地理志》“湘阴县”条有“白沙戍”条。谓在县治北三十六里营田南、黄陵庙北的乌龟垅。并引《嘉庆一统志》、《方舆纪要》、《括地志》诗书证明 之。其中《括地考》谓:“县北有黄陵庙,舜二妃庙也,庙北即白沙戍。”又按:此说与原注“初过湖南五里”的原注不合。有两种可能:一,原注有脱文。二,白沙别有其地,盖杜诗《过洞庭湖》有“蛟室围青草,龙堆隐白沙”之句,疑白沙与龙堆接近而别有其地。拙文《杜甫岳州诗论略》(刊《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曾指出白沙驿在青草湖边,其地约当今岳阳县中洲乡白沙村,该地至今尚有白沙湖、白沙等地名,与杜诗原注也较合。要而言之,白沙可能有两处,一为普通地名,一为戍名,前者在岳阳县,后者湘阴县,二处均西邻青草湖,但了无关涉。
四
白马谭
今岳阳市境各地无白马潭之名,惟临湘市江南镇鸭栏村旧有鸭栏矶(见《水经注》),李白诗中又题作白马矶;而湘阴县境西部有一重镇,白马寺镇,为传说中的屈原乘白马渡江处。白马潭究在向处?有人引李白诗《至鸭栏登白 马矶访裴侍御》,谓白马潭当在白马矶下,并谓此诗中的裴侍御或即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中之裴使君。实则白马矶离岳阳尚有数十公里的水路,而杜甫当年,孤舟飘泊,到岳阳又已岁暮,并且事先知道李白诗中的裴侍御在 鸭栏的可能性不大,故他沿长江东下到鸭栏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湘阴县境内的白马寺镇,则相传是屈子渡江的地方, 其地离杜甫南下的水路不远,故杜甫最有可能到此。于此则关于白马潭之聚讼可息矣。
五
青枫浦
关于青枫浦(也叫双枫浦),前人各《注》均引来祝穆 《方舆览胜》及《名胜志》,谓“青枫浦在潭洲浏阳县”, “县有八景,枫浦渔樵其一”。实则湘江沿岸多枫,岸边有青枫的地方,例可称为,青枫浦” 。杜甫湖湘诗中写到枫树的地方有多处,如《清明二首》说“家人钻火用青枫”, 《过津口》说“回道过津口,而多枫树林”,《双枫浦》说 “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归梦》说“雨急青枫暮”,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说“枫岸叠青岑”,等等都是。拙文《说杜甫〈双枫浦)》(见《云梦学刊》2002年第3期)曾详细讨论双枫浦的位置,当在今湖南大学牌楼口外的湘江岸边,可以参看。又谓浦当在牌楼口对岸朱张渡附近的南湖港,亦有道理,与拙说可并存。但是仍然有人以为双枫浦当在浏阳(见潘信之的《杜甫览胜 地——双枫浦考证》,载《杜甫与长沙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实则其说过于牵强,难以服人。而其所举乔口、花石二地名,前者本无疑义,后者下文 当有考释,都不能帮助潘文说明问题。因此,青枫浦(或双枫浦)其地不在浏阳河边而在湘江边,是不容置疑的。
六
凿石浦
根据杜诗以诗纪行的特点,可知凿石浦必在湘江沿岸。诸家均不能确指凿石浦在何地。株洲工学院李佐棠先 生《杜甫在株洲作诗的时间、编次、地点考》一文谓“据湖南株洲轮船运输总公司负责人称:凿石浦距株洲市区水路 6公里”,又确指凿石浦的地名为今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 乡花园村所在地,当从。但又据株洲师专中文系刘德辉先 生给笔者的信中称,“凿石是株洲县王十万乡下属的一个 自然村,在空灵岸南约三十多里处,靠近湘江。不闻凿石浦之说” 。李、刘二先生均居株洲,熟知当地山川形胜,但为什 么会有为此方枘圆凿的结论?唯一可能的是,株洲县境内有 两个叫凿石的地名,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仍有待继续调查。
七
花石戍附晚州
花石戍之名,由来已久。《新唐书.地理志》:潭州长沙郡,有府一,曰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有桥口镇兵”。《湖南省志,地理志》仅仅过录了有关文献,未给出答案。今据前列李佐棠文大致可以判定,今湘潭县涓水上游有花 石镇,俗称大花石,但不是杜甫所经之花石;今株洲县王十 万乡有花石村,为乡政府驻地,俗称小花石,临湘江,正是杜甫所经之地。《株洲县志》“建置”篇所提供的资料也与 李文适符,则笔者《杜甫入湘早期行踪及诗作编年》(见《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中的疑问可释,而千多年来困 扰杜诗研究者的花石一地,亦昭然可辨矣。又据晚清湘潭 士人文敏《双竹斋诗草》中的《花石戍建杜工部草堂》诗四首,也可证杜诗中的花石当在湘江之畔,而不在涓水之 畔。其一云:“横空结构枕湘流,四顾晴山一抹收。古迹尚留人已渺,水云撑住看江楼。”其二云:“新制疏根面面开, 拂檐古树待删裁。卷帘潭水当窗绿,一带征帆镜里来。”
三、四此处不录。所谓“枕湘流”、“ 一带征帆”云云,正写 明了花石的地理位置,值得我们采信。而杜诗《次晚洲》一 诗中的“晚洲”,今名“挽洲”,其地亦在今株洲县王十万 乡。挽洲实是湘江中的一个小岛,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可能挽洲之得名在于。“推挽”之“挽”,盖舟人经常在此停船休息也。而杜甫偶同舟人述及挽洲,遂以为是“晚洲”,故诗题作《次晚洲》,则挽洲于古并未曾名为晚洲也。又前述李文并曾言及杜甫《遣遇》诗中“朱岩云日高”的“朱岩”, 谓其即距挽洲上游约一公里的“城墙石”,地当今株洲县王十万乡赤石村,亦可供治杜诗者参考。
上面对青草湖、龙堆、白沙驿、白马潭、青枫浦、凿石浦、花石戍、晚洲等杜甫湖湘诗中的地名进行一一考辨,虽 然不能说绝对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大致是不错的。弄清楚 这些地名,对于考察杜甫在湖湘的行踪,研究杜甫的湖湘诗,可谓不无裨益。笔者因不揣谫陋,缕述如上,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
来源:《云梦学刊》
2004年11月第25卷第6期
作者:黄去非
选稿:常宏宇
编辑:黄海红
终校:黄舒馨
审订:白琳蔓
宋词与地名
中国地名中的“丘”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从地名中解读地方史
标签: 观月记张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