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客观存在吗?还是我们的主观感受?严格来说,我们感觉不到时间,我们只能感觉运动,然后我们将运动过程命名为时间。我们相信日月的轮转同步于生命的轮转,相信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太阳每天从东升西落,我们称之为一天;在日复一日的延续中,看到春去秋来。
几乎每个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而生命就像一场关乎时间的博弈。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其实是把时间卖给其他人。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别人交换着时间。而当你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也可以役使更多人,你的时间将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可以把钱花在你最感兴趣的事情上。因此,当人们争夺资源的同时,本质上就像在追求长生。
但是当你认为自己拥有更多时间,时间反而会很快流逝。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你会觉得十分钟已经年华老去,你才会在意樱花飘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而每天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才上半年班就有长生不老的感觉。
你无法让樱花飘落的速度减慢。因此,即使你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可以支配自己时间,但你也没办法在两鬓斑白的时候重来一场只有在青春期才能体会的初恋,没办法在文学功力炉火纯青的时候写一封青涩的情书。而诗歌就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而且更是超越时间的限制,打动每一颗热爱生命却留不住青春的心。
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读起来的感觉仿佛像是小孩手中的转动的万花筒一样。万花筒的旋转,代表着时间的轮转。诗的开始从春天的江水开始描写,这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上涨的潮水仿佛与天空连成一片。明月也从海面升起,千万里的江面泛起明亮的月光。
接下来从看到天空无暇,洁白月光之后问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第一次在江畔看到月亮,在月亮什么时候开始照在人们身上?是月亮有更长的历史还是人类的历史?如果是前者,历史上第一个人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当月亮刚出生,或者刚出现在人类头顶时,它会是什么样子?
看到江水有潮涨着落,但总是在流动,看到月有圆缺,但总是东起西落,为什么人却是不同的?当四季轮回,又一个春天来临,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突然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一个纯粹的线性过程,是只有我们才在不断的失去。所以有了诗人对此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自己不会有第二个青春,不会返老还童,不会走进下一个轮回。这种感受,很容易触动那些敏感的心。但这种悲观的情绪能带来什么用呢?不如换个想法。“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那明月应该是在等待着某一个人,像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之后,诗中围绕此展开,由月的长久等待到人生的短暂因此对离别的看重,而时间的短暂和永恒不过在于我们的关注度。
标签: 张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