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确实让他在唐诗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火”了一把,为什么这首诗能“火”呢?我们可以将全诗划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一、诗歌以月为主体,以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扑朔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应时而涌,滚滚而来,海上明月缓缓升起,整个时空由暗而明,月光照射江面,水波反射、折射着月光,绚丽多彩。江边花树成林,落花如霜雪洒落在江面上,沙洲上隐隐的白沙,半空中簌簌的流霜和谐地交融,水天一色,一尘不染,把天空中那轮银月烘托得那么硕大,那么明亮,多美的一幅春江月夜图啊!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想象:舞台上,布景非常漂亮,灯光次第打亮,背景音乐悠扬响起,万事齐备,只等主角登场。还可以联想到人生的大舞台,历史的大舞台,谁是主角,其实,我们都是主角。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旷远孤绝的人与宇宙对话交流。
主角登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究竟是谁独立江边接受了第一缕月光的亲吻,又是哪一缕月光初吻了江边独立的人?空间茫茫无边际,时间遥遥无始终,只有江月依旧,那么江月又在等待何人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我,是那能领风骚数百年的人吗?但愿数风流人物,能看今朝!
面对茫茫宇宙,面对浩渺时空,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思考人生,思考人生而不得,便生起淡淡的忧愁,遥望悠悠白云,遥望淼淼青枫浦,叹流水远逝人生无常!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三、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寄予了诗人苦苦的追寻。
由远及近,由虚而实,诗人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回到人间现实。游子浪迹江湖,天涯飘零,思妇独守空闺,月夜徘徊,相思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卷不去,拂还来。多么希望能随月光一起追照恋人,圆了春梦,了了相思啊!
思念恋人的相思之情是这样的愁苦,追逐理想的孤独寂寞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春光,向着诗和远方苦苦追寻吧,或许能成为那个被第一缕月光亲吻的人呢!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四、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孤独寂寞的主人公就这样在这月光下,在这江边时而仰望天空,时而遥看江面,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徘徊叹息。时间悄悄流逝,明月西沉,海雾朦胧,碣石潇湘无限路,人生之路更遥远更迷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浩长河又能有几人可以乘月而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大幕徐徐落下,一切归于平静,深沉、寥廓、旷远!
一切都好像才刚刚开始,一切又仿佛已经结束,人生伟大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总结:这就是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火了一把的原因。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一声叹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徘徊在春江花月夜苦苦追寻,最后一气呵成千古绝唱。异曲同工,他们都表现出一种伟大的孤独感,都站在初唐奋力呐喊,呼唤伟大时代的到来!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张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