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什么会从对景色的描写突然转到写人事的变迁?

非凡网 100 0

任何时候,诗歌都是写人的。纯粹写景的诗是不多的。

钱理群教授把诗歌分为三类:因时,因事,因人。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三类都和人有关系。景、事、物只是人的背景,中国古体诗的表现手法:落花伤春、秋风肃杀、归雁思乡、望月怀远、松柏延年、梅兰竹菊喻君子、渺茫之景寓惆怅……都是为了反映人的情感。换句话说,文化作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如果春江花月夜只是写对月的感慨,没有转移到对人的关怀,那就只是一首模山范水状物写景的诗,和众多描写月亮的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正因为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同时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完美结合,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正因为诗人在描写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之后转入了对离人的关照,才将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写月而不局限于月,借绘月来抒发人类普世的情感,才使这首诗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

标签: 张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