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兵攻陷淮南之后,北方人民纷纷渡江逃往南宋,在逃亡的家族中,有张家和李家。在南下的路上,张家的公子孝祥与李家的一个姑娘相识了,或许是一见钟情,两人迅速发展成为恋爱关系,甚至还同居在了一起,在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时,李氏为张孝祥生下了一个孩子。
到了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殿试,被高宗皇帝赏识,将其列为第一,这让秦桧十分不满,因为本来第一的位置应该是他的孙子。为了拉拢张孝祥,秦桧的同党曹泳悄悄找到张孝祥,想与孝祥结亲,或许是心念李氏,亦或许是不想与秦桧等同流合污,孝祥没有答应,这让秦桧一党更加气愤,于是他们便诬陷张孝祥的父亲谋反,将其抓到狱中囚禁,一直到秦桧死后,才释放出来。
到绍兴二十六年,他的仲舅将女儿许配给他,张孝祥本来和李氏便没有正式的婚姻关系,又因为入过狱,这时便更加不方便公开和李氏的关系了,所以只能答应婚姻。后来,李氏以学道为名,要回到她的故乡安徽桐城。这年九月,时当重阳节前一天,张孝祥在建康(即今日之南京)送别李氏和九岁的孩子,在送别之时,无比痛心地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词中,张孝祥以缠绵悲恻的离别笔调,倾诉了自己真挚的爱情和痛苦的心情,读之令人感叹。
念奴娇
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时当秋季,人在江边,看着满天的秋色,词人与爱人离别了,从一个“望”字,足见词人的离愁,也足见词人在江边伫立时间之久,无限不舍之情尽显。
接着词人感叹道:“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明日便是重阳佳节,但是此时却不得已而分离,而且词人深知,这次分别之后,相见无期,如何不感到满怀的惆怅?南唐中主李璟曾经有句云:“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正应此句之意。继而词人想到别后的景象,“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词人目送爱人的归舟离去,本就伤心欲绝,而离去之后,更不知道孤舟今夜在何处停靠,这种担忧和难舍之情,比上句更进一步。
于是词人想要化身成月光,伴随着爱人同去,“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张先曾有句云:“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词人是多么想变成月光啊,可是他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整个上片而言,词人为我们渲染了一幅一往情深的离别图画,写得缠绵哀婉,十分感人。
下片开头,宕开一笔,但是离别之意不断,“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词人知道,船会经过采石矶,在采石矶不远的地方,有望夫山,望夫山有望夫成石的美丽传说,词人遥想,爱人经过这里的时候,也会联想到夫妻情深吧!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是说自己不会因为富贵了而抛弃糟糠之妻,词人年少时与李氏私定终身,这在当时是不合礼法的事情,而且私定终身之时,张孝祥没有任何功名,如今高中进士,却不得不与爱侣分离,可见孝祥心中是不愿的,可为什么还会分离呢?相信不用多言,有时候,心里想的和现实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词人只能在此表现悔恨和自责,“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可见词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在苍茫暮色中,遥望早已远去不见的小舟,脑海中想到爱侣的音容笑貌,又想到孩子的稚脸,不禁思绪难平,久久不忍离去。
结尾两句,更是将痛苦和缠绵情绪尽情挥洒了出来,“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桐城的爱人啊,你要想到我身不由己的苦衷,想到我憔悴的面容,原谅我和你分离的决定吧!我非无情,奈何现实不允。种种无奈之感,令人感动。
词人以哀婉的笔调,为我们抒发了与爱人离别时的痛苦,读来感人肺腑,从送别开始一直到送别之后,字字感情真挚,现实与想象结合,离别之恨,痛苦之情,俱在词中,可谓柔肠百转,如泣如诉,感人落泪。
标签: 张孝祥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