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李纲为东京留守及亲征行营使,积极抗金,而张元干为李纲幕僚,协助其抗金。宋朝南渡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任宰相,但不久被罢免,张元干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李纲一直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秦桧第二次担任宰相,力主议和。李纲在洪州上书反对议和,被罢回福建长乐。张元干闻讯后,写下这首《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送给李纲,对他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为表示无限的敬仰并予以坚决支持。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宋代: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曳杖危楼去”,词人以手拄拐杖、登楼远望来引起下文,气势不凡。
“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接着词人对夜景加以铺排,描写了一幅气象阔大的秋夜江景。
“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这几句是说江面上的风很大,就连天上的浮云都被吹散了,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慨。
“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鼻息鸣鼍鼓”是指人熟睡打呼噜的声音就像打鼓一样响。这里用来比喻苟安求和之辈,隐约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这两句是写人们夜深酣睡,而词人却在怅惘祖国山河,吊影自伤。
“谁伴我,醉中舞”,李纲虽与词人志同道合,两人却天各一方,眼下众人皆醉,知交零落之感悠然而生。
“十年一梦扬州路”,词人想到了一段历史: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即位。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扬州为行都;次年金兵进犯,南宋小朝廷又匆匆难逃,扬州被金兵攻占。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在金兵的铁骑下沦为一片废墟。此处化用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表达了词人对高宗的屈膝议和的不满。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词人北望故国,愁思满腹,抗金之心越发强烈。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两句运用两个典故反映出对宋金议和的看法。前一句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王那样对付金人。后一句是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事,影射议和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这里连用典故,用来表达对南宋王朝屈膝求和的不满!
“谩暗涩铜华尘土”,这里以物喻人,以宝剑喻李纲等爱国将领,说南宋朝廷弃抗金将领不用。“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这里词人用李白来比李纲,向他发问:议和已成定居,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居而不问世事呢?接着是自问自答:“风浩荡,欲飞举”,是说李纲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为抗金事业不懈努力着,其中传达出词人对李纲的深深敬意。
标签: 张元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