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一个惊人的消息从西北的边陲传来,党项人西夏王李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后来史称西夏)。
当时中原这里是宋仁宗朝。那时的天下大势是大宋王朝和北边的大辽互相争霸了多年,后来两国好容易缔结了《澶渊之盟》,从此息兵止戈,呈现出和谐友好的局面。
但是现在,在自己的侧翼又突然冒出一个西夏国来,大宋朝廷当然不干了。过去手下的一个异族王爷,如今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和自己平起平坐,如果任其发展,那让其他的小喽啰怎么看?大宋王朝的脸面往哪里放?
所以,一接到西夏的正式上表,朝廷马上做出反应。皇帝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并且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献其首级。
自古以来,臣子谋反都是灭九族的大罪,像西域这些番邦虽然达不到这种惩罚程度,但一旦被官兵所剿灭,至少也是个灭门之祸。所以像李元昊这样的王爷要脱离羁绊,独立建国,也肯定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虽然有危险,但谁不想做皇帝?所以李元昊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但是他的心里不落底,到底宋朝廷能做出什么极端反应来?现在有了明确答案,他微微一笑,心里有底了。
国家之间甚至诸侯之间的争霸,历来就是凭实力说话。以铁血开道,以残酷来收场的。现在仁慈的宋仁宗只是动了动嘴,并没有下一步的具体行动,这既让李元昊感到有些意外,同时对朝廷产生出许多轻蔑的想法。
在摸清了宋朝的态度之后,李元昊打出来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并且到宋朝的边境区域内,去煽动那些党项人和汉人来归附西夏;然后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宋朝的使节往来,并给他们送去“嫚书”,在“嫚书”中,对朝廷进行了无端的指责,挖苦宋军腐败无能。李元昊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激怒对手,把战争的责任归于宋朝。
做完这些,李元昊还觉得不过瘾。你宋朝廷不动作,我要先下手为强了。分别于公元1040年,1041年,1042年,连续向宋朝发动了三次战役:即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这三次战役,最终都以李元昊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在最后一仗定川寨大捷结束后,李元昊踌躇满志,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宋朝这边是什么反应呢?当宋军战场惨败的消息传到东京时,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这还不是更来气的,更绝的是在打败总指挥夏竦、韩琦带领的朝廷军队后,有人作了这么一首诗写在战场一座破庙的土墙上: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下面的署名是:(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全歼宋军于此。
此诗一出,宋朝廷的人开始纳闷起来,李元昊是党项人,这个张元明显是汉人,而且汉语功夫非常深厚,怎么以前没有听过此人呢?他是什么来头?
过去大宋自以为是天朝,对西夏嘬儿小邦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在作战中吃了大亏。这三次战役给打疼了,开始重视起情报工作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这一打听,却打听出一段传奇来。
原来这个张元,字雷复,陕西华阴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当年张元曾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经过一路过关斩将、层层选拔后,最后入选到参加殿试的考生队伍中。
离理想就差最后一步了!努力,欧耶!
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自负的张元,信心满满的要力拔头筹。但谁知最后一下崴了脚,在殿试过程中被黜落。这个意外的打击让他悲愤万丈。
落榜后的张元,拉上他的另一位朋友吴昊赶往边关,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着他人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边关统帅的重视。
看到这伙人这么奇怪的动作,边关统帅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
他们投靠边关的本心就是要在那里建功立业,将来好出人头地,谁知道却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又被当地的县令打了一顿板子。
张元本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远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有这些人当政,他永无出头之日。这次侮辱让他想到了剑走偏锋——下决心投靠西夏,他要寻找一切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
到了西夏后,就改了名字,变成了现在的张元。“元”有“头、首、始、大”的意思,另外不是没有考上状元吗?我自己就自封状元,也就是“一元复始”,从我开始吧。
唐朝的李世民在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时,都是采取的夷制夷的战略。李元昊是个非常有头脑的首领,这次张元主动前来投靠,他的脑洞大开,心想,我何不来个“以汉制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重用张元,封他为西夏的国师。
这就是这个张元的来历。
原来是这么回事!
了解到整个情况后,宋仁宗陷入了深思。人才外流的原因竟是科举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那有句俗话“亡羊补牢,尤为晚矣”,既然有漏洞,赶快修补吧。要不然说宋仁宗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志呢。
公元1057年,也就是宋嘉佑二年。朝廷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而对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
现在来分析宋仁宗的这个策略,我们才发现,的确有过人之处。你试想,能参加科举考试的,都是读书人。能一级一级考入进士阶层,进入殿试团体中,已经不是一般人了。过去实行末尾淘汰制,使这些落地的读书人失去为国效力的机会,逼使他们最后走向敌方阵营,这种破坏力是十分巨大的。
朝廷养一两个闲人,并不会增加多大的负担。所以,为了稳定大局,为了国祚长久,把他们散养起来又有何妨?
于是这项制度就落到了实处。
要不然说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呢。朝廷对这些文人待遇优厚,获罪以后也不斩杀。所以,至今许多文人一想起古代,最怀念宋朝。中国当代学者余秋雨就曾经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宋朝这种政策,不光是国人向往,都传到了国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被誉为是“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在他的辉煌巨著《历史研究》中,他研究了人类6000年历史,21种人类文明的兴衰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让他穿越一次,他对哪个朝代最感兴趣,他的结论是,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外名人都有这种感受,不知道广大的读者有没有这种感受呢?
参考资料: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
《宋史》元·脱脱
《西夏书事》清·吴广成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标签: 张元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