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词:柳永 性格 词踪 作者:卢超
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官屯田员外郎,也称柳屯田,景佑进士,福建崇安人。少年为功名遭受多次挫折,与政党多不合作,官运阻隔、终身潦倒。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叛逆。其词多写歌妓生活和闺房私话,也多城市风光,特别在羁旅行役方面有切肤之感。创造慢词独多,适合弹唱、多铺叙。语言通俗生活化,贴近社会底层生活和人物内心。音律和谐哀婉,流传很广,对宋词发展特别是慢词影响颇大。作品中流露出生活在民与官之间夹逢里的小人物的思想,一种逃避社会和生活入世的矛盾。
一、 柳永性格渊源
1,性格形成
柳永生活的时代还处在社会发展上升期,从北宋到南宋还有段距离。少年柳永生活在官宦家庭,追逐功名成为家庭的对柳永的期待。但少年柳永的生活环境使他接触到社会底层的歌妓、平民子弟。与歌妓等人的长期接触,柳永对社会底层有了比较深的了解、理解,影响柳永的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在应试不第后的无奈和无助,使得柳永对于社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生活在应试前的柳永还没有很多的打击,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应试前的豪情和期待与不第后的落寞,造成鲜明的对比反差。好多人认为柳永应试时就盘缠用光了,住在旅馆里,实际不成立这样的推断。那段时间还能游戏与青楼歌妓之间,还能许愿(对歌妓说自己高官得做后的诺言),说明那时候还过的很风光,所以衣食无忧的他在应试前的挥霍与雄心勃勃,导致应试后一段时间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游走调笑与歌妓青楼之间,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然而,残酷的现实到来后,柳用坚忍不拔的性格忍受了锤炼和煎熬,不相信事实使得他决定继续留在京城,开始靠为歌妓写词填曲过活。也就是这样的生活与心路历程,使得柳永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为歌妓生活的描写道路。
在柳永终于应试中得进士后,由于在京城这段时间的内心融合与社会黑暗生活负面影响,也由于柳永在最苦难时候的歌妓真诚帮助(善良的友情和爱恋眷顾),使得柳永的心能够真正理解歌妓生活中的内心感受。交流、沟通的深入使得柳永有机会发现歌妓的内心世界,被压迫女子得到住爱情和平等幸福的渴望也才能跃然纸上。
进士后,柳永面对社会的黑暗与官僚生活的奢华、虚伪,感到无奈和不适应,这段时间是最矛盾的内心冲突,特别是在和晏殊等文人、官宦士大夫的交往中,将歌妓生活与社会底层人们生活和达观贵人们比较,形成极大的反差和心灵震撼。被绩讥笑和支不职贬,使得柳永更清楚认识到官场的黑暗、腐败和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痛苦。所以这阶段柳永内心是痛苦的、挣扎的、斗争的、矛盾的。从应试前的词风、应试不第的词风、应试中进士的词风、被贬之后的词风,可以清楚的读出柳永的心理脉络,也是其性格逐渐形成的过程。
2,性格特点
柳永的性格是逐渐演变的,进京城考试前,柳永的性格是比较叛逆的性格。同时也比较自信。对于社会和功名还有美好的追求,虽然好多人认为柳永不渴望追逐功名,也不愿意多读书,喜欢沉醉酒楼歌妓,这样的评价是不符合人性的特点的。进京城之前,柳永已经结婚了,有了夫妻之欢,人伦之乐。这对于柳永进京城赶考也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从柳永有了妻室到进京城赶考,游走于青楼歌妓之间来看,柳永的性格是多血质的性格,情绪变动波动比较快而大的特点。应该可以说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这种性格活泼好动,适应性强,比较富有挑战能力和陌生环境的融合能力,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强,所以对功名和成功的追逐也是比较强的。所以许多说法认为柳永无意与功名是不成立的。结婚成家继续进京城赶考,本身是功名成就欲望很强烈的表现,自信也自负是他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应试不第后和应试不第前的自信形成了很大反差,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强烈的成功欲望膨胀,虚荣和自负使得柳永决定留在京城,开始了为歌妓填词写曲的谋生生涯。这个时期是柳永性格的稳定期,也是定型期。中了进士后为官官场,柳永的性格和抱负得不到展露和实现,苦闷和彷徨使柳永在官场上无所适从。离愁别绪在心中萦绕,在孤独寂寞中,在孤苦无奈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导致柳永这个时候的性格开始发生转变,由典型的多血质走向混合型(多血质与抑郁质),而不是抑郁质或多血质量偏执型。正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和糅合,才使得柳永能写出如此华丽而通俗的词章。对于一些评价柳永说词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我认为柳永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是痛苦的,无奈也无助的,那个时代,那样的经历。使得柳永能够自己走出人生的悲剧,而不是从多血质走向抑郁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柳永不但成就不了功名与词风,更有可能抑郁而死,正是由于青楼歌妓的生活与友谊,使得柳永性格的形成得到了比较理性的发展。
今天从人性的观点上来看,柳永是比较能把握自己心情与性格发展的脉搏,能控制和左右自己的心情,是比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表面上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但实质上柳永是在自救,懂得发泄和发散自己的无奈和悲苦。把抑郁质人不好的气质的那一面有效的回避了。性格的成型和形成很大程度帮助了柳永在北宋词坛和中国词坛成就难以磨灭。个人情绪控制和发散是这个性格的主要特点。
3,性格在词中的体现
通观柳永的词,写实比较多,写情写意也较多,刻画比较细腻深入。韵律也比较平和,生活气息浓厚,心理刻画入微。人性化追求的写作和人想解放,看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于人性的解放要求,看看柳永的对于人性的描写和主人公的人性解放要求,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人性解放的内心呼声,要早于欧洲几百年,现代文学只研究西方的文艺复兴于人性解放,而不去研究中国大一统统治下的人性解放渴望于呼声。长期的中国社会大一统统治使得女性的人权得不到正视。如果说《红楼梦》第一次把女人当人看,把女人当人写的话,那是比较偏颇的。柳永直接把女性当人看,尊重女性和女性内心的渴望解放的描写,在词的一贯里得到重复和升华,凝练和叠加。长期的生活接触,使得柳永的性格也趋向女性化。所以读柳永的词的是整体,而不能单独分裂来读,在词里,柳永性格的矛盾和祥和,无奈、奋争的内心冲突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特别是离家进京城任官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家的人生经历,使得词还蒙上了悲壮和凄凉,乡愁和失意。词中生活经历、心路历程的递进,让后世人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柳永。
4,理想于现实的冲突
人们读词评人,总是受以往人们的评说影响,而往往忽略从词人生活的角度、生活的人生历程来看词人的思想脉络发展。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柳永谙尽孤眠滋味时,有谁会尊重他内心的感受?有谁会理解一个已婚男子的悲哀?有谁会同情表面风光内心孤苦的词人的无奈?可以说在柳永的生活四个时期,从一个活生生的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少年,到初尝人间冷暖和人生喜悦的少夫,到仕途不顺的考场落魄子,到官场失意的贬职政府官员,一个追求上层生活又逐渐被生活上层建筑阻击和遗弃的青年、中年、老年的柳永,在现实生活里,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那么大的差距,产生那么大的撞击,理想于现实变得那么渺小无力,那么单薄无助。而今识尽愁滋味的他,在流浪的旅途中,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伤心?但词人能够在花间嬉戏,词里风光,旅途思归,闺房欢畅,足见心灵的折磨和自我的营救能力是比较强的。所以柳永是生活化、平民化的官人、词人,将自己的理想于现实冲突降低到对自己伤害的最低点,缓解自己少年功名成就的追求和失意后的落寞无奈。具有良好的心理管理能力,这是一般心理素质很难达到和完成的,只有多血质和抑郁质的混合型人才能做的如此完美,当然这完美里又太多的辛酸和苦难。
二,柳永词踪
闺房幽怨,青楼言笑,羁旅愁思成为柳永词的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了柳永词的三大框架。把生活和官场的失意与无奈寄托在三块词调上,体现了词人生活中的彷徨无助,官场里的落寞孤单。人在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后,从而膨胀低层次的需求,使得他在追逐功名无果或是不很满意的情况下,就在词里寄托和假借抒发自己的政治不得意的另种形式。这是柳永词的性格成因,也是社会成因。柳永人生的性格发展四个阶段与社会发展中的自我适应的四个阶段相吻合。可以分一,婚前的无忧无愁,读书求名;二,婚后的生活压力与功名追求(可能多是生活逼迫和家庭压力);三,试场失意,流浪青楼,四,进士得举,官场无奈,被贬他乡。从这个时间递进和性格成因脉络上来分析柳永的词风和人格形成,是两个关联的内在主线。如果从时间上来勘正考证柳永的思想脉络比较困难,但从性格的形成和转变上来看柳永词风的形成和转变,是比较微妙的有章可循的。
描写闺房生活的灿烂美华,当多是在少年和婚前后时间,描写闺房私语低怨、离愁别恨多是在第二阶段,当然也有其他时间里,但从性格和成因来看,当属于第二阶段比较多,这里不做时间讨论,只做性格脉络成因初谈;第三阶段性格逐渐打磨了,消散了功名成就的渴望,但依然追逐功名;第四阶段当拥有了自己的梦想和功名后才发觉很失望很受伤,这阶段是柳永人格的升华。也是词作内容比较丰富和社会内涵比较深厚的阶段。
通过以上分析,柳永性格的形成与词踪的脉络基本上就比较清晰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柳永最著名的《雨霖铃》
三,柳永词赏析《雨霖铃》
首句写了“寒蝉凄切”。把时间和情调定了下来,有人认为此词时间大约写在农历七月底。根据柳永被贬江南南下的路线,我认为应该在农历八月中旬,因为江南的天气农历七月底寒蝉一般是不可能出现的。寒蝉在北方(长江以北)叫秋凉,有地方叫知鸟,(知鸟与蝉应该不是同一概念,知鸟身体比蝉小的多)也有土话叫:“金鸠六”(金鸠鸟),在长江淮河之间多是农历七月底八月初,在江南农历七月是很少有的。所以一般要到农历八月中旬才有,而这个时间正是农历中秋,也应了下片中“冷落清秋节”,清秋节是什么节日?是白露?重阳?应该当指中秋节,许多人认为下片的词句是词人写的设想,实际上应该是实写,这可以从柳永词风得到写实得到佐证。下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北方有,南方也有,但骤雨农历八月中旬北方就比较少了,南方比较多见,此处晚不是指时间近晚上,而是指对坐时间比较久了,雨也停了。“兰舟催发。”可见身不由己,也表现了当时作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心中的无奈与失望。执手相看,无语凝噎,成为千古名句,欲说还休的无奈和怅惘,跃然纸上。“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楚天”点明了是在江南,烟波千里,说明天气温度不高,应该是在农历八月中旬左右,暮霭沉沉,说明天气近晚了,两人对饮时间也是比较长了。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证明时间在农历八月中旬,因为残月晓风只发生在农历十五以后,一般十二三以前是少有的,月底更是不可能,如果要是农历七月底,就不可能有晓风残月,如果说的词人想象别后的情景,那么”今宵酒醒何处,“也说不通,不可能喝酒要半月以后才醒酒。也说了“今宵”,喝酒是今夜。今夜的酒能留到半月以后醒吗?当然不可能!
纵观全词,《宋词鉴赏大辞典》上的赏析文章应当有误,特别是对时间的推断,文章认为是农历七月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另外如果认为是在京城做官被贬后离开京城之作,那么时间是对的,但景色表征出来的江南景色和天气时令又是不对的,所以笔者认为此词当写于江南,时间在农历八月中秋。
标签: 柳永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