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招祸得艳福的柳永

非凡网 40 0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般的人都会知道此名句,但出自谁的手,可能知道的不多。此名句乃北宋·柳永所作是也。

   乍看此句词,到很像出自烟花红楼。不错,柳永这个堂堂男子的后半生就是陪伴烟花女子,聊此一生。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出自他的词《蝶恋花》

   这里面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柳永(987年—1053年,又说987-1055),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当一个人壮志未酬或怀才不遇时,这大约是人生最低潮最无奈的吧。柳永就是一个。柳永曾经是北宋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因柳永得不到宋仁宗的赏识,加上几次考试不理想,主要根源还是他自己触犯了宋仁宗的缘故。因为柳永填的一首《鹤冲天》词里的一句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话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使他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两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被除名的柳永强颜欢笑,竟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柳永这一招也够毒的,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来。

   但在歌馆妓楼、勾栏瓦肆的王国里,“奉旨填词”的柳永竟成了国王——词王。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词内容有三类:

   ——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不管你怎样看待柳永,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亦才子,亦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也难及柳永的。

   可见,柳永真是个“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的人。

标签: 蝶恋花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