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柳永的词确实写得很好,即使不懂欣赏,也可以体会感觉得到。
柳永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在家乡有“一枝笔”之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事实是,歌妓乐工会因唱柳永词而身价倍增。他20岁时到杭州,写了一首《望海潮》,他在词中极力称颂杭州之形胜和繁华,这是他少年成名之作,很快便传唱天下。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词中描写的江南美景和富饶,竟诱惑了金主完颜亮,他在燕京听人唱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大举南侵…… 。 尽管金主南侵绝非全因柳永之词,但亦足以证明柳永当时词之造诣及其词流传之广远。宋人对词甚懂欣赏,如柳永之词不好,又安能让人趋之若莺?!
第二、柳永之词形式是雅,但内容表现甚为通俗直白,并爱表现缠绵之情,具备了受草根阶层及广大性情男女追捧传唱之条件。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这首词之经典语句,一直倾倒古今众生。此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等句,亦深受众人喜爱。
第三、现今语文教科书中一般会收录柳永之词,这为柳永词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进而对其喜爱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在校时语文课本中就有柳永之《雨霖铃》,对此印象深刻,至今仍可背诵,对其中语句更是喜爱至极,触景生情时就会常加引用。亦因如此,本人对宋词之爱要甚于唐诗。
象我这般之人实不在少数。可见,语文教科书之收录引导,对当今柳词之传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为长期的出入烟花巷陌,茶馆酒楼,柳永跟歌妓乐工们有较多的来往,同情她们的不幸,理解她们的愿望,他跟歌妓们的关系,不完全是狎客跟妓女的关系,更多的则是以平等的态度相对待,所以他和他的词,都受到这些下层女子的欢迎。他也从市井文学中汲取了营养。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柳永词能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程度,和歌妓们的传唱是分不开的。
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使得人们永远缅怀这位九百多年前的“才子词人”。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年轻时,常出入歌
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于是他索性放
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宋仁宗景#元年(1034)考取进
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他一生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
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的
生活,尤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柳永还精通音律,大量制作
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
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因而流传很广。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看其个性知其人!!!所以有这么多人喜欢他。
标签: 柳永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