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侄女文娟所作美文)

非凡网 51 0

长亭无语。 一场秋雨洗尽了世间的铅华,给秋意更加平添了几丝萧索。 黄昏已近,阴霾的天让人不由得嫉妒起古人所谓“夕阳无限好”的情景。 酒垆的幌子像一个老翁无端的抖动着。几声低唱和着幽怨的琵琶声从里面传出来。 这是一个愁容满面却不失明艳的女子。一双玉手只轻轻地一抚,轻柔的音符便从弦上泻下。她只化了淡淡的妆,鬓挽的蓬松。睫毛象羽扇一般却挡不住那双明眸,含了几颗晶亮的珠子在里面,悄悄滑下玉人的脸。 旁边坐了一个年轻的书生,一脸的落魄依然没有掩盖那份俊雅。他凝视着酒杯,愁眉紧锁。

  船家从外面进来催道:相公,莫要耽搁了。 书生走到女子面前。 她停了抚琴的手,“七郎,时辰不早了,速速启程吧。”说完把脸别到一边,只教人看到那瘦削的抽搐的肩。 别唤作七郎的就是那位词采深受人称道的柳永。相传“教坊乐工每得新曲,必求永为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香香,今日之别,不知是否后会有期!”书生的目光凝视在那把琵琶上。记得元宵之夜,他们携手在乾阳街猜灯谜,闯了重重的关,作为胜出者,赢得这把琵琶作为留念。它记忆了那些美好的瞬间和两人的誓约-----今生不再分离。可眼前书生要奉旨离开汴京去江浙任一个小小的幕职官。 书生拿出一方素巾为她拭去泪水,去更令着泪水像黄河决口一样绵绵下滑。“七郎,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的。你的心依然恋着仕途,可是这有什么用呢?皇上不会喜欢你的性格。”香香不禁充满怜惜地说。 柳永又何尝不知呢?在仁宗眼里,这个整日在烟花巷填词作曲的柳七郎只是一个登徒浪子,是不会为他的大宋献出良策的。晏殊等权贵也不愿与之为伍。 这样一位才子口内难免轻狂,原本抱着“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想法踌躇满志地进入考场。结果皇上一句“且去填词”就把他的仕途给堵了。 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就立志将所学用于世的他本不 应该有勇气承受如此打击,可是柳永就是柳永,打出了“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使得他的词名更盛了。 赵香香情知自己又勾起了柳永的伤心事,便低头不语了。回想这么多年二人吟词作赋,抚琴弄曲,花间对酒,无忧无虑。她自幼误入风尘,跟柳永在一起的日子才绽开过真正的笑容。别人的白眼是她常常遇到的,即使有些达官显贵夸赞她的美貌和才艺,也未曾真正欣赏过她。在他们眼里,她永远只像路边的野花,虽香气逼人,却卑微之极。 真的知音只有柳永。 无奈时光恍如白马过隙,几支曲子弹完已到分别时间。 二人执手走出酒垆,天色已晚,萧萧的秋风扫落了一地黄叶。两双眼睛充满了泪水,一时无语。 “香香,我去了。”柳永轻叹一声,狠心地转过身。 渡头停泊了一艘小船。船家已经在等了,“相公,动身吧。”渡了汴水和淮水,就可以由运河至江南了。南望波澜不定的汴水,柳永不由得觉得自己的前途也像它一样风波险恶。楚天辽阔,可是何处又是自己的栖身之地呢? 残月寒柳,孤舟野泊,这景象更使离别的滋味艰涩得难以下咽。 但愿长醉在温柔乡里。可是今宵的酒终究是会醒的。醒时自己又身在何处呢?只身在外,纵有千言万语,又向何人倾诉呢? 酒垆里响起了一首[雨霖铃]的曲子。转身,香香已然不在。 柳永不禁想起当年明皇和贵妃往成都避乱,御林军兵谏逼死贵妃,玄宗于雨夜听细雨淋铃,无限感伤,追思贵妃,谱成此曲。而今又是伤心时。于是柳永重返酒垆,挥墨书下一支新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标签: 雨霖铃 柳永

上一个雨霖铃

下一个赏析《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