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但他和错金镂彩的花间派,愁绪盈盈的南唐二主都有显著的区别。柳永写景,是颇有阔大气象的,比如《雨霖铃》里的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到酬酢之诗《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再到今天这首《八声甘州》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面对这傍晚的冷雨从天空洒落江面,秋被雨水洗濯清澈。秋霜渐渐凝结寒风凄厉,关山大河萧条冷落,夕阳的余晖洒在高楼上。到处花残叶落,光阴荏苒美好衰残。只有长江流水,静默地向东流。不忍心登高望远方,看遥远处的故乡,回家的心思难以收回。感慨这些年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停留在异乡。想象佳人,在高楼上长久远望,多少次以为心上人在天际归来的船上。
怎么知道我,也倚靠着栏杆,正如此地哀愁。柳永笔下的气象,早已脱了杨柳灞桥,风月梅花的稿子,除了于男女之情跳不出,于身世悲凉看不破之外,已经颇具豪放的格局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作者想象家乡的佳人,正在思念我这个天涯游子,然后告诉远方佳人,你怎么会知道,在你思念我的时候,我也正思念着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上承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下启郑愁予的“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表达了一种希望之后再失望的伤痛。
大家知道,《人间词话》里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可我们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却认为欧阳修的词,后来的学者多认为是王国维无意犯了个小错误,而事实上,不是他不小心弄错了作者,而是大师有意为之,因他内心根本瞧不起柳永。大师说“屯田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等语固非欧公不能道也。”
真是可气得很,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竟然凭自己的好恶,张冠李戴,分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之口,他却固执地认为是欧阳修的词。只因在他的心中,柳永不过是流连于花街柳巷、依红偎翠的轻薄之徒,只能写出"奶奶兰心蕙性"这样低俗的句子罢了。千古绝唱《雨霖铃》也入不了这位苛刻大师的法眼。
更为可气的是,我们这位个率真的大师,因对柳永充满鄙视和不屑,在评价清代诗人龚自珍时,由于讨厌龚,竟连带着又把柳永贬了一顿:"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余辈读耆卿(柳永)、伯可词,亦有此感。"
柳永若在世,恨不得说一句:我躺着也中枪啊,提龚自珍为什么要扯上柳七呀,中间隔了好几百年呢!
或许大师为了照顾到大家的情绪,当然,更主要是考虑到柳永毕竟在世时都拥有千万级的粉丝,其词红遍大红南北。不仅北宋子民爱哼两句,就连西夏人也喜欢。可谓"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大师特意在《人间词话》未收稿第15则中,直接肯定了柳永擅长调并提及作品《八声甘州》,认为此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是即兴之作,格调千古。
我们这位大师真是可笑的紧,个人好恶在作品中表露无遗,也着实让人敬佩。对于喜爱柳词的人,终于得到一句像样的评价,也算不枉读《人间词话》了。“三十功名尘与土”,仕途潦倒;“八千里路云和月”,四海漂泊。
柳永,福建崇安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亲柳宜去世很早,所以柳永从小便跟随母亲、私塾先生学习诗词,才气外漏,在当时小有名声。柳宜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柳三复、柳三接和柳三变,柳三变就是柳永,当时柳氏三兄弟的名声很大,被称为“柳氏三绝”。
有传说柳永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写了一首词,还和宋仁宗有关。柳永第一次参加科考,失败之后写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柳永也有点太狂了,这次榜上无名,乃发挥失常纯属偶然。失败了一次没啥大不了,不必在意,反正我是个才子词人,是不穿官服的国之栋梁。总之表达了对**的不屑与不满,颇有些“富贵于我如浮云,且看云生云灭”的旷达,可见柳永够自信、狂妄。下阕就更加不着调了。
说自己落榜,失去了仕途,却赢得了欢乐,“幸有意中人,堪寻访”,更加可恨的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竟然公开说,所谓仕途一切都是浮云,我不干了,干脆青春作伴,游戏红尘好了。正是这首词惹的祸,柳三变再次踏上科考之路,这回运气不错,过了笔试,马上要进入面试的程序了,最高主考官宋仁宗的面前,眼前赫然出现的是柳三变的试卷。宋仁宗也是个小心眼,御笔一挥,“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皇帝金口玉言,于是柳永的仕途就此戛然而止。于是,柳三变改名成柳永了。
据说这个传说的故事也是杜撰的,1034年,宋仁宗亲政,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与二哥柳三接同登进士,之前宋仁宗很小还没有亲政,自然就无从说起,小心眼,御笔一挥,且填词去的金口玉言,柳三变改名实是因生病而改名的,宋仁宗皇帝应该是背黑锅了,柳永第五次能够登进士,还得感谢皇恩浩荡才对。柳永的一生极其坎坷,参加过五次科举,前四次全部落败,直到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年落第的才子放宽了要求,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柳永才及第,随后就一直被调来调去,做一些小官小吏。
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柳永去世,由于没有亲人,穷困潦倒,还是那些青楼女子通过众筹的方式安葬了他,至于最后葬在哪里,都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是在湖北襄阳,也有人说是江苏镇江,反正他不管葬在哪里,却实实在在葬在了历史深处、宋词的高。
据传说,柳永死后,每年清明,歌妓们都会集体到他坟上吊唁,一片缟素,哀声震地,称为“吊柳会”,吊唁这个活得特别真实,又对他人充满深情的人,人生有此知己,足矣。
图片 | 来自花瓣网
好书推荐诗词璨若星河,你喜欢“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李白?还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千古词帝李煜?或是千古才女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是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柳永呢?
筛选了诗词中最受欢迎的八位诗人词人,这个秋季邂逅最美诗词,邂逅繁琐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你吧!
标签: 凤栖梧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