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简称《甘州》,是唐代的边塞曲。唐玄宗时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均为唐边塞曲,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后来经过几代人的转化,将其曲调增加,最后构成八韵,所以称为八声。有多个变体,以柳永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正体。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是婉约词派代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两位豪放派诗人也都填写过这首词。
柳永大苏轼53岁,苏轼大辛弃疾则100多岁。分属北宋及南宋。现在按照年代顺序将三个词人的不同《八声甘州》欣赏一下。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一首词上阙写景,晚上下雨了,正好是秋天,晚雨洗涤秋天的天空,气候渐渐变冷,含霜的风凄凉紧迫,关河冷落,明月残照照在楼上,红色的花儿衰败,绿色的草儿消减,物华渐渐少了,只有长江水无动于衷,无语的向东流去。
上阙写景一片冷落萧条景象。包括天色,冷风,植物之状,流水。将长江水拟人化,写的很无情好像,无语东流。
下阙抒情,不忍登高临远,为什么呢?因为登高望去,故乡很渺茫遥远,回家回不去但是思念之情难以收回,然后又感叹,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要苦苦的停留在他乡,同时也有责备自己之意。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错了几次,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柳永的这首词,写尽了秋天衰败凄冷景象,同时也诉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家之情。
估计柳永写这首词时候年纪应该也不小了,长期在外漂泊,屡试不第,在漫游途中写的这首词。景物凄清,心情郁闷,归思虽多,但是毕竟自己一生事业未竟所以虽然有“何事苦淹留”之叹,但是只能“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柳永的结果最终还是不错的,终于在景祐年间,仁宗亲政开恩科时候,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一直到离世,柳永都平稳在仕途中,没有受到特别大的打击,结局还是不错的。
这首词青丽婉约,是《八声甘州》里面婉约派代表作。
下面我们再看看苏轼写的一首《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对有情风从万里外卷潮来,又在无情时候送潮回。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曾经几次夕阳斜晖?不用再仔细思考古今的变迁,俯仰之间,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苏东坡已老,白首时,忘记世间晋升的机会。
上阙由钱塘江大潮说起,一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将大潮来时之雄伟气魄,走时之决绝之态写的痛快淋漓,而且一个“有情”一个“无情”用的拟人化,又与物化融合的天衣无缝。这就是水平,诗人已经将个人感情与自然景观有机紧密又无缝连接在一起,才会有前面这两句。接着后边就对老友说了世事如何多变,我们都已经老了,要看淡世间事。
下阙仍旧从景色入手,记得西湖的西岸,最美的山头,空明碧翠烟雨霏霏,算起来诗人中相处比较好的,就是我与君这样的友情,很稀少,珍贵。约定日后,沿向东隐退沿着海上海航道,愿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具有高雅志向,而不与未来违背。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落泪而沾湿衣襟。
写了西湖岸边山光之美,然后回忆了和友人的相处,在谈尽友情之后,说到以后一起归隐,彼此不需流泪。
全词用词有气势,直抒胸臆,给人一种虽然老迈,但是却被并不颓唐失望,可视归处为归程的悲壮之美。最后一句“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大有英雄胆略,视死如归,乐天知命的气魄。
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作此词赠予参寥。
苏词好,处处现豪放之色。
下面一首辛弃疾的《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谭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昔日的将军李广喝完酒晚上归来,在长亭下马解鞍露宿,恨灞陵尉喝醉酒,来时匆匆没有认识李广将军。而且还呵斥了他,这是用了李广传中的典故,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但是桃李树芬芳不会说话,树下却成小径。这里用成语:“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来说明李广的实至名归。
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老虎,但是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田园。
谁去杜曲种桑麻?我要着短衣,骑一匹马,到南山居住,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万里边疆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也落职闲居呢?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词的上阙基本上是对李广将军的回忆,说他当时的英武神力,射箭射到石头里。喝酒的慷慨,不被人认识也不以为然,之后归隐田园。
下阙说到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归隐田园,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李广先生会不受到中用。不说也罢,只能卧听风雨声。一种无奈尽在最后一句写景,眼前又能怎样呢。
这首将军国事入词,写的慷慨豪迈,写李将军英武句“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写晚景“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传神,中间还有转折。
上阙写了三件事概括了李广一生,“喝酒晚归被呵斥,射虎裂石,岁晚田园。”写出李广人生轨迹,同时也写出他的性格与能力,被贬官喝酒晚归之豪爽,射虎裂石的神力。
下阙主要是以李广自比,当时辛弃疾不被中用,非常忧愤。他胸怀一番报国之志,但是最后仍旧受到朝廷排挤。
辛弃疾二十三岁起兵抗金,在壮盛之年又因为性格原因被削除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四十八。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全词特点是用典,写景仅仅在最后一句。以典自比,这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手法,不同于前两首词,最后一句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首同词牌的词,写法各具特色,抒发感情也有别,因为作者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个人机遇也不甚相同,写作手法差异也比较大,所以也各有建树,为宋词写作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和范本。
标签: 柳永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