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作家,他创制了不少新的词调,并且将日常俚俗语写入词中,擅长铺叙渲染,内容丰富,深受民众喜爱,并赢得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在北宋词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但是,柳永的成就,在当时,是没有得到主流词坛认可的,尤其是士大夫的认可,比如,被誉为是“北宋倚声家初祖”、“富贵宰相”的晏殊,就十分鄙薄柳永的作品,曾略带讽刺地对柳永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
的确,柳永的词“虽谐音律,而词语尘下”,也就说是,柳永在用词用语之中,多有一些俚俗之词,显得“格调不高”,这也是他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历代评论家也有不少将其奉为词坛巨匠,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柳永在慢词长调上所作的贡献。
柳永对词坛的首要贡献还是创调,《全宋词》中收录了柳永212首作品,其中竟然多达130多个词牌,这些词牌中,一部分是来自敦煌曲子词,一部分是沿用旧调,还有一部分便是柳永创制的,尤其是三片词的结构,更是柳永的独创,依调大量创制慢词正是自柳永开始的,宋词因此而开辟了新的境界,慢词逐渐受到词人的重视,因此,说柳永是慢词的创兴者,是毋庸置疑的,柳永在词坛上影响大且深远,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起来,柳永的词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柳永的慢词以铺叙见长,在继承了敦煌曲子词的基础上,予以创新。柳永的长调,融抒情、叙事、写景于一体,井然有序,脉络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整篇作品中跌宕起伏,而不是平铺直叙。
比如,他的一首名篇《望海潮》,词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的这首词,写杭州的风貌,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在写景中又加入了叙事,写景、叙事熔于一炉,将杭州的繁华,描绘地淋漓尽致,无疑是一首不朽的佳作,其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的名句,更是成为了形容杭州的“标配”。
第二,柳永的慢词善用烘托手法,注重点染情绪,具有浓郁的气氛。柳永的很多词,都是抒发离情别绪的,但因为长调在篇幅上的优势,往往比小令的情感更加丰富,柳永在这方面,也有其突出的成就。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雨霖铃》,词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清的秋季景色,来衬托情人间难割难舍的离别情绪,抑郁的心情和凄冷的环境,是这首词的主旋律,柳永通过对环境的点染,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表现地十分凄厉伤感。像开篇的“寒蝉凄切”,一开篇便奠定了凄冷的基调,“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以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三,柳永的慢词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既雅又俗,常常充满了民间俚语。柳永长期生活在民间,所以对市井俚俗是非常亲切熟悉的,以俚俗语入词,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柳永的词,很受中下层阶级的欢迎,因为北宋初年晏殊等士大夫的小令,太雅了,没有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很难理解词中三昧,所以晏殊等人的词,在士大夫中名声很大,但是在市井之中的传唱度,就不如柳永了。
比如,柳永被晏殊讥讽的那首《定风波》,词曰: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词人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丈夫的感情,写得非常直白,几乎毫无小令的含蓄感,而且词中使用了像“无那”、“恁么”这样口语化的语言,这在高雅的小令中,是很难见到的,但是柳永却毫不避讳地使用了。
以上三点,是柳永词作中鲜明的特色,而在每一点下,我各举了一首词作为例子,并进行了简短的解说,但柳永的好词,实在太多了,此处只是抛砖引玉罢了。当然,柳永的词,虽然以抒发离情别绪、漂泊羁旅为主,但也有一些其他风格的作品,就不再过多叙述了。
标签: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