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人历史上,晏殊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存在。别的诗词大家都是“诗穷而后工”,即受尽了苦难之后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但晏殊不同,比之其他诗人,晏殊遭受的挫折要少的多,但他的作品却是一点儿都不差。
晏殊有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作: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中的第一重,用的就是晏殊的词。
晏殊虽然出身草根,并不是天生的富二代,但他有开挂的一生,他人生的特点是“少年早贵”:
5岁,就会创作,被众人称作神童。14岁,老家江西的长官以神童的名义,推荐他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考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载晏殊在考场上的表现:“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15岁,被宋真宗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看看同时代的其他大文豪的际遇:范仲淹21岁中进士,欧阳修24岁中进士,苏轼22岁中进士,这几位已经算是少年得志的人物了。
17岁,晏殊任太常寺奉礼郎。在这之后一路升官直到做了太子的老师。20岁,官至六品。31岁,晏殊右任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36岁,晏殊去应天府书院,请范仲淹来教书。41岁,晏殊任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也就是副宰相。51岁,晏殊任宰相。64岁,晏殊去世。
晏殊这一生可谓顺利风光,其中虽有些小波折,但是跟他的这些大富大贵比起来不值一提。所以他被称为“富贵宰相”。
晏殊是个实诚人,15岁那年殿试时,晏殊才拿到考卷,就对皇帝说,“这个题目我以前做过,请换个来考我吧。”宋真宗赞叹晏殊人品,当即出新题,晏殊还是轻松过关。
晏殊刚入朝办事的时候,天下无事,朝廷管理宽松,容许百官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非常热闹,而晏殊却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于是皇帝御点晏殊给太子当讲官。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
晏殊很乐于提携人才,当世的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是晏殊门人;晏殊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当时贫寒的富弼(之后成为宰相)。
晏殊执政时,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1027年,晏殊受贬到宣州,后改到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也是非常著名的词人,父子二人成为文坛的一时佳话。
只是大晏小晏风格迥异,二人一个经略天下,一个醉卧花丛。
晏殊的词更为士大夫文人喜爱一些,晏几道的词就有些贴近柳永了。晏殊的词虽然效仿李璟、冯延巳,但除了富贵气象外,还有一点儿自然洞察力,这也成了晏殊词的特点。
晏殊这一生大概写了一万首词,但留下来的却只有可怜的136首,全都收集在了《珠玉词》中。
标签: 晏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