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

非凡网 46 0

文 / 烟雨立凡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第1张图片-非凡网

唐宋文坛,诗人们大都命运多舛,存世之作多哀愁。伤春悲秋,离愁别恨,感怀身世者,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有例外者,唐代当属状元贺知章,不仅高寿86岁,诗文作得好,而且狂的没边,与李白并称“饮中八仙”。他一生青云直上,富贵终老。贺知章退休时,当朝太子率百官送别。

有宋一代,能与贺知章相提并论者,惟晏殊一人耳。

晏殊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他十四岁就赐同进士出身。

他的一生,就是开挂的一生。礼、刑、兵各部尚书轮着做,然后是各种大学士,最后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直到病逝。他死后被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第2张图片-非凡网

晏殊以词著称,尤擅小令,亦工诗善文。

按理说,晏殊居高堂逾五十年,诗文应“主流”一些才对,至少也要豪放起来。

令后世不解的是,晏殊作了许多含蓄婉丽的花间婉约词,尤其是他的离愁别恨词,明明没有亲身经历,却写得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反倒成了千古谜团,疑问重重。

有词为证。

踏莎行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辽阔的大海风平浪静,瑶台虽远却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和她结伴飞去。

当时,送别意中人,只道是寻常。现如今,山高水远,要去哪里找她呢?

离别后, 绮席上落满了灰尘,烟雾笼罩着闺楼。写好的情书,该如何寄给你。

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秋雨滴梧桐,天已近黄昏。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第3张图片-非凡网

此词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晏殊时年36岁,任刑部侍郎。当时,宋仁宗尚未亲政,由刘太后把持朝政。

那天,刘太后在朝会上,宣布张耆升任枢密使,晏殊当着文武百官反对,还罗列了一大堆反对的理由,气得刘太后拂袖而去。

晏殊不肯罢休,又去玉清宫找太后理论。结果,刘太后不见他。一肚子火气的晏殊,正碰上刘太后的侍从,他嫌对方挡道,手执朝笏打掉侍从两颗门牙。

结果,年轻气盛的晏殊被御史弹劾,被刘太后将他从刑部侍郎任上贬到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第4张图片-非凡网

不过,有好事者析之,此词是作者想念一位歌妓所作。这位歌妓原是晏府的,才貌俱佳,后为晏夫人不容,晏殊被迫将歌妓嫁人。一日,他睹物思人,遂作此词以表达悔恨之情。

两个原由,莫衷于是,不论也罢。

词的上片,写尽了作者后悔之意。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这一句以神仙的虚幻为意境,若是为情,当是悔不该当初放她走。若是抒怀,就是明显的曲晦,晏殊后悔不该当众顶撞刘太后,还打了太后身边人,被人抓了把柄。

“轻别”一词,可说是作者反思自己太莽撞,悔意更深了。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第5张图片-非凡网

词的下片,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她走后,闺房依旧,却落满了灰尘,烟雨迷蒙中,了无声息。睹物思人,作者心中充满了忧伤。

“红笺小字凭谁附?”上接“山长水远知何处?”,表达是一个意思,满腹的情话,与谁倾诉?

“梧桐叶上萧萧雨”,此句应是仿了花间词祖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如是,百年后的李清照便是仿了晏殊,《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区别是,李清照要比这俩人的心思更细腻,婉约清丽,至情至真。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却写尽离愁别恨,留下千古之谜-第6张图片-非凡网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作者 / 烟雨立凡,一本书,一杯茶,只谈温暖不言殇

标签: 晏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