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人人都知他是“太平宰相”,雍容优雅,风风光光;谁知他专业背锅五十年,也曾暴跳如雷,也曾内心凄凉。领导甩的锅,他得(děi)背;同事甩的锅,他得背;弟子甩的锅,他还得背。九百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说他“太圆滑”。难道这锅要一直背下去吗?不,今天就要让你们这些后浪瞧瞧,什么叫——高、情、商。
1 刘太后的锅28岁,晏殊做了太子的老师,还有皇帝的首席御用秘书。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太子即位,皇太后刘娥听政。
这之后,晏殊继续坐着火箭往上升—— 做皇帝的顾问、编纂《真宗实录》、做副宰相(枢密副使),还兼任刑部侍郎,公检法部门全都归他管。
35岁,晏殊就到达了人生巅峰。然而两年后的一天,晏殊忽然被贬官了,理由很奇怪:打人。打人?怎么可能!这是真事,晏殊真打人了。他急着上朝,随从却慢吞吞地送来手板,他随手一挥,当即敲掉了随从的几颗牙齿。没想到这还是个多功能手板。
晏殊平时做事不是很严谨、很低调吗?这事另有原因。在打人事件发生之前,刘太后和晏殊因为一件事闹得很不愉快。太后要任命张耆(qí)做枢密使,相当于宰相,晏殊强烈反对。
张耆是谁?就是他冒着被宋太宗杀头的危险,把当时的卖艺女刘娥偷偷藏家里,使得少年宋真宗和她偷偷约会了十五年。这个八卦大家都心知肚明。张耆是武将,这个官位的确不适合他,但是谁敢反对?晏殊心情烦躁,一不小心,就背了个“大臣失仪”的锅。
2 范仲淹的锅晏殊没有想到,第二次让他背锅的,竟然是范仲淹。事情是这样的:晏殊重回京都开封,当时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秘阁校理)这个位置空着,晏殊推荐了比他大两岁的范仲淹。别看这只是个小官,好多人都眼红着呢,从这里升迁的机会很大。
范仲淹很感激,努力了十三年得到这个机会,可得好好珍惜。然而,刚到京城才一年,他就丢出一个炸弹:太后什么时候还政给皇帝?把晏殊急得呀,刘太后那么好惹吗?所以他一下朝就怼了范仲淹一顿:难道就你知道为国分忧?别人会说你沽名钓誉!(田况《儒林公议》) 范仲淹被噎得说不出来话,回去就自请外放,拍拍屁股,走了。
但是,他写了一封给晏殊的公开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除了解释,结尾还慷慨激昂地说了一段话:感谢您的知遇之恩,如果您认为推荐我会连累您,那么这封信可以作为呈堂证供。此信一出,所有人都认为晏殊“圆滑”。晏殊这口锅背的,憋屈啊,但他没有解释。与其为自己辩解,越描越黑,不如用行动证明,清者自清。
十年后,范仲淹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晏殊,也暗自赞叹范仲淹能力非凡,自己没有看错人。这对亦师亦友的好搭档,终于要联手搞事情了!
这一年,西夏入侵,范仲淹做司令。老范提出要防御,晏宰相力挺。你以为防御就是筑一道城墙这么简单?那也太侮辱老范的智商了。
老范用了9个月的时间,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西夏眼皮子底下修建了一座大顺城!(今甘肃庆阳华池县) 这简直就是在西夏人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啊,太厉害了!
晏宰相也没有闲着,他要保证老范一切顺利。不仅操心后勤供给、防着反对声音、还要说服皇帝支持老范。你在前方横冲直撞,我在后方支持周旋。老范一生刚直,不懂政治斗争的险恶,他曾经把西夏来信给烧了,被别有用心者告到仁宗那里。晏宰相想尽办法,化险为夷。没关系,你刚,我柔。你“长烟落日孤城闭”,我“小园香径独徘徊”。
庆历三年(1043),他们又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大改革,史称“庆历兴学”。独愧朱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过陈州上晏相公》)
终此一生,范仲淹都毕恭毕敬地称呼晏殊为:老师。
3 后浪们的锅庆历元年(1041),大宋和西夏的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天,下了一场大雪,晏殊照例请大家来家里饮酒作诗。小修同学看不惯了: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厮杀,晏老师你身为宰相,还有心情赏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家国。
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了一首长诗,最后四句字字扎心: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一口“不关心士兵”的大锅立刻扣到了晏老师头上。这就是“西园赋雪事件”。
晏老师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好,有你的,小修。有本事你不要写“庭院深深深几许”啊,你怎么不写“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呢?我五十岁的人了,连工作和生活都分不清吗?你好歹也三十多了吧,怎么还这么率直天真?算了,若是把官场那些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都学会,文章也写不出可贵的真性情。
晏老师憋住内伤,两年后,在他的大力推荐下,小修同学当上了谏官。紧接着,就是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这次改革,朝堂分为了两大派别。支持派: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蔡襄、韩琦、余靖、石介等;反对派:吕夷简、夏竦、王拱辰、章得象等。晏殊和哪一派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范仲淹、欧阳修不用说了,富弼是范仲淹的爱徒,还在学生时代,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蔡襄是晏殊第二喜欢的学生,后来成为书法家的那个。吕夷简是老同事,虽说此人很狡猾,每次给朝廷推荐人,都是不如他自己的,但是他做事深谋远虑,还帮过自己。原来晏殊曾经给宋仁宗的亲妈李宸妃写墓志铭,不得已隐瞒实情,如果不是吕夷简为自己开脱,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两大派都快打起来了。每天喳喳喳喳,都说自己是君子,对方是小人。官家也很头疼。人性,哪里会是那么简单的非黑即白。不管支持派、反对派,还是酸酸甜甜苹果派,难道国家稳定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吗?小修这家伙还嫌不乱,竟然写了篇《朋党论》。天,你这是想玩死大家吗?难道不知道皇帝最忌讳大臣结党?晏老师决定把小修外放。
然而,蔡襄联合孙甫等弟子,一记组合拳,直接把晏殊拉下了马。你作为老师,为什么不维护小修?为什么要和(huò)稀泥?晏老师顶着“和稀泥”这口大锅整整十年,直到临死前,才回到京城。
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病重,回到开封。次年正月二十八在家中病逝,享年65岁。就在这时,一口大锅又扣到了他的头上。
4 再次背锅这事,要怪他的学生欧阳修,名气太大、太有文化。晏殊去世时,欧阳修写了三首挽辞,其中一句是这样的: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明哲保身”啊,这不是在讽刺晏殊圆滑吗?
殊不知,在北宋,这根本不是贬义词。它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烝(zhēng)民》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周朝一个叫做仲山甫的宰相,不仅忠心耿耿、不辞辛劳地操心王事,还能辨别是非善恶,保全自己不受伤害。
所以,你知道欧阳修写“明哲保身”什么意思了吧?人家这是在歌颂老师哩!有文化,真可怕。有些人竟然还以此为论据,说他们师生不合。于是,晏殊就又背了个“明哲保身”的锅。真冤。
你猜,如果晏殊还活着,会不会为自己辩解?绝对不会。他估计会用“飞白体”为你写下两句诗,那是他的名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太有名了,历来赞美声都不绝于耳:啊,天然奇偶!缠绵含蓄!声韵和谐!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它所蕴涵的哲理:花落了,燕还会来,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晏殊的去世震动朝野,宋仁宗诏令辍朝两天,生前好友纷纷前来悼念。
然而这一切,晏殊都看不到了。他不知道,因为他和小修同学的词风与“花间词”相近,被后世并称为“晏欧”。
晏殊不知道,他当年劝诫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矣”,要他随大流、容流俗,多年以后小王同学变法失败,才参透晏老师的话;他不知道,他生前从不为自己的子孙去争什么,而他的儿孙都得到了绝世大好人宋仁宗的照顾;他也不知道,他的小儿子晏几道,成为了和他一样有名的词人,父子俩被称为“大晏”、“小晏”;他更不知道,他会成为江西词派的开山领袖,被人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珠玉词》,被人争相传颂。
标签: 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