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究竟埋骨何处?

非凡网 89 0

首先感谢悟空先生邀请,我来作答如下 ——

请各位读者朋友先看看,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生平的简要介绍:

晏殊(公元991 ——1055年)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14岁时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婉约派诗词),风格含蓄婉丽,成为北宋婉约词宗师。晏殊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侠。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究竟埋骨何处?-第1张图片-非凡网

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究竟埋骨何处?-第2张图片-非凡网

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究竟埋骨何处?-第3张图片-非凡网

本文在这里主要是针对问题:“晏殊究竟埋骨何处?”作一具体分析。这里不说他的政治成就和文学成就,只说他去世后尸骨被毁和他生前的薄葬主张相关的事情。

根据《宋史.晏殊传》记载,他在世时主张“奉养清俭”,所以死后也是薄葬。根据记载,他葬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那里还有张侍郎的坟茔。盗墓人从张侍郎坟墓中得到了很多宝物,而在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值钱的东西,由于耗费体力,却收获太少,盗墓贼气得发疯,就把墓主晏殊的尸骨砸碎了,事实证明晏殊是薄葬论实践者。

至于晏殊尸骨后来有没有被其晏氏后人迁走或保护起来,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人们一般推测晏殊尸骨被砸碎之后难以捡拾,很可能在原地被回土填埋了。

据史料记载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

晏殊是位博学之士,一生饱读诗书,毕生所著诗词多达一万多首,但可惜多数散佚。现存的诗词中没发现有表达抵制厚葬之风的文篇。但他死后墓葬是非常简约的,根本不是宰相级别的厚葬,这也是后来盗墓贼大失所望的原因。

在他生活的宋代,当时厚葬之风已经很盛行。

厚葬是一种弊风陋俗,为有识之士所反感,并致力于对它的抵制。

汉武帝时有位叫杨王孙的人,家有千金之业,生活上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用什么用什么,是“厚自奉养”的人,但对治丧从厚持反对态度。病危之时告诉儿子,死后实行裸葬。他认为,丧礼应该有,但是现在的人厚葬做得太过分了,所以他说“吾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他是抱着改变厚葬的恶风劣俗而实行薄葬,是为了惊醒沉溺于厚葬的世俗庸人。他还认识到,厚葬有两个害处,一是生者让财富随死者下葬,不久腐化了,这对生者死者都没有好处,只不过是俗人以安葬之奢糜来比阔气;二是厚葬引起盗墓的怪事,致使先人遗体遭到毁坏、暴露。他因此认为薄葬就不会发生盗墓的事情了。他认为死后裸葬,能使身体与土地有直接接触,可以“反真”(意即死后返回自然界,用现代的话说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带一丝来,不着一丝走”)。

晏殊官至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但他为官清廉,勤政国事。

欧阳修在他的《宋史.晏殊传》中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但晏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生为官,不与人结仇,提倡身后事薄葬,却难逃百年后自己的尸骨被人砸碎,坟墓被盗挖的可悲结局。

假如他能活在当今世界,他一定会更加崇尚火化安葬方式吧!

(史实引用来自网络,整体故事为原创)

标签: 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