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首诗的典故多到令人头皮发麻,所以不大好翻译,至少以小可浅薄之才不敢说翻译得对,胡说八道一番,聊当反面教材就好。
王安石是宋朝第一流的诗人,如果非要弄一个排行榜,他肯定能进前三,甚至是第一。包括苏东坡、黄山谷在内虽然在诗歌上成就不小,但凭心而论,对王安石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这么说,学问越高的人,越推崇王安石的诗。
宋朝有一个江西诗派,以黄山谷为主,黄山谷的诗就是疯狂用典,但他的典故水平照王安石差了一个档次。宋朝以后的文人在诗话中经常调侃王安石乱改古人的诗句,但是嘲讽者有,讥讽者有,质疑他的诗歌创作水平的,没有!
诗标题中的“德逢”姓杨,是王安石隐居时期的邻居,也是朋友。王安石对他比较尊重,认为这个人品德才学都了不起。
先生贫敝古人风,?想柴桑在眼中。先生:您的意思。
贫敝:亦称贫弊,字面意思是贫穷,实际上是说这个邻居安于贫穷,君子固穷,有古人之风。而这个古人指的应当是陶渊明。他在给儿子写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家贫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小可才说这个贫敝是指古人之风。古人贫敝的典故不少,比如南北朝的文学家谢庄,他不愿当官,在给江夏王的信中也说自己“家素贫弊,宅舍未立”,但为什么认为是陶渊明呢,因为下一句里有两个字是柴桑。
?想,即缅想。怀念,遥想之意。
柴桑:古县名,为陶渊明故里。后世引伸为陶渊明。比如辛弃疾《鹧鸪天》“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比如齐已《酬庐山张处士》“终谢柴桑与彭泽,醉游闲访入东林。”这里指杨德逢的家。
如果翻译过来就是:先生固穷,有古人之风。隐居于此,有贤者之趣。
怜悯鸡豚非孟子,勤劳禾黍信周公。鸡豚:(做成食品的)鸡和猪,泛指家禽家畜,或者宴请各人的食物。陆游《游山西村》中不有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么?但是在这一句里,显得要和孟子取得联系。
《孟子&梁惠王章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句的原意是孟子在教梁惠王仁政之道,主要措施是发展经济,减少苛政,节俭资源,这样就会积累物资财富,百姓生活就会富足,这就是王道。百姓生活好了,连七十岁的老人都有肉吃。
但王安石用这个典故只是为了增加诗的艺术感,并不是说杨德逢王道仁政之类的,只是说他很“仁”,仁到舍不得杀掉家里养的鸡鸭,有朋友之间的调侃之意。
禾黍:原指谷物粮食。这里是指《诗经》中的《黍离》,诗中原意是周朝的官员看到故国宗庙(当时周朝已经衰败了)外长满了禾黍,心中悲痛。但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指提商朝贤者箕子,他曾经辅佐商纣王,但不得其志。在商朝灭亡之后,他路过殷墟看到禾黍就很伤心。当然第三种解释是他看到周朝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所以“信周公”
周公:是借用周公之名,实际上是周朝的官员。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因此,也可以说是周公。如果这一句的典故源于诗经,那么这个周公指的就是周朝官员,如果这一句的典故是源于《史记》那这么个周公就是周公姬旦。
显然,这一句不论是孟子,还是周公都是借用他们的故事来增加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本义无关。
翻译过来就是:性格温仁善良(像孟子),日常勤奋劳作(如周公)
深藏组丽三千牍,静占宽闲五百弓。深藏:小可认为是借用了太史公《报任少卿书》中的名句“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也存在延伸含义,其一是《荀子》“处之敦固,有深藏之,能远思”形容这个人有思想。其二可能是《淮南子》“故舜深藏黄金于崭岩之山”,此人是把书藉当成宝贝,形这从此人没有世俗欲望。李白《侠客行》不也有一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么?
组丽:美好之意。典故出自杨雄《法言》“雾縠之组丽”指美丽的布匹。
三千:虚指
牍:原指古代写字用的木片,这里指书籍。
这一句也是化用了典故,是《长恨歌》中的“后宫佳丽三千人”,只不过前一句是美女,这一句却是藏书,赞美这个邻居喜欢读书。
静占:幽静地呆着,指隐居生活。
宽闲:原指地方宽敞开阔,同时也指人的丛容悠闲之意。比如《旧唐书》魏征上书说“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奉往来,极为便近”,比如《太平广记》“声如天际自然而来,情思宽闲”
五百弓:源于佛教术语,是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数量词,换算一下,这个距离大概是一公里左右。当然这个一公里和上一句的三千一样都是虚指,仅仅是指宽阔而已。
翻译过来就是,您喜欢读书,在此悠然隐居
处世但令心自可,相知何藉一刘龚。自可,可以,自我认同。
何藉,何必需要根据什么?典故好像是出自《楞严经》中的名句“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刘龚:古人名字,是晋朝著名隐士张仲蔚的知交好友。陶渊明曾经写诗给张仲蔚并赞美他。顺便说过了刘龚是张仲蔚的唯一知音“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陶渊明《咏贫士》)。显然,这个刘龚指的自己(王安石),也就是说王安石把对方比喻成张仲蔚,把自己比喻成刘龚。
翻译过来并不难,就是为人处世只要心安,朋友相知何必在乎少和多呢?
才薄如纸,信手乱译,方家莫笑!
标签: 游山西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