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非凡网 40 0

  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新时期诗歌创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审美观念的更新。

  审美特征是文艺特质的感性显现。

  “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史已告诉我们:在开发变革的时代,诗人才能竟出,诗坛才会繁荣。新时期正是处于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时期,由此带来诗人艺术观念的变异。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改变。而这种变化又同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品,它必然也应该向真善美的统一方面而发展。在诗美的追求上还应有更高的要求。老诗人艾青早在30年代就以形象的比喻指出:“我们的诗神诗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1)(艾青:《诗论 出发》见《艾青研究专集》,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真善美的统一是诗歌创作应该达到的完美的艺术境地。由于思想解放运动带来的诗人和广大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诗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诗的王国里,人们已不满足于对一人一事的真实描绘或诗作内容的健康正确,而是要求打开一个更广阔的审美天地。

  一般来说,诗美即指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表达感情的符号,创造出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愉悦。当然这种美是和真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美是诗歌的主要属性之一,审美便是诗歌的根本特征。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它也是具体的感性的显现:其一,形象化是艺术美的主要加工形式;其二,与形象化密切相关的是情感性的特征。布拉德雷在《为诗而辩》中说:“诗人向我们说了一件事物,但是在这件事物里,却潜藏着一切事物的奥秘。他说了他所要说的,然而,他的意趣都好象暗中指向着它自身以外,或者说竟是扩展到无限之境。”(2)(《文学理论新编(修订本)》陈传才,周文柏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这种无限之境便是诗歌中的意境。意境最能包蕴作品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整体意义最能概括诗歌的审美特征。

  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我们民族性的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习俗,人际关系,情感特征,审美视角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诗人们重新开掘与认识隐藏在情感深处的诗的美学,去捕捉折射在个人情感光辉中的时代的影子。诗人刘湛秋

  指出:“诗是抒情与思辨的美学,它既是吹笛的女神,又有哲学家的风采,不管是侧重社会功能还是侧重艺术功能,当前社会都需要新诗透露新的价值感念和新的感情,这样,诗人不可能不在题材,角度,手法,形式,意象,语言,甚至诗的视觉形象上进行种种的探索,追求大胆的创新。老一辈的手法与表现已不能满足变革中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了。这种在诗歌艺术上的竞争正在使我们的诗歌走向丰富成熟。”(3)(刘湛秋《新诗要透露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感情》。)我国新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和文艺发展的背景之下,产生了审美观念的嬗变。

  中国诗歌在近百年的变化是剧烈的也是频繁的。“假如我们对新诗的历史加以考察,大致可以把它归纳成这样几个阶段:新诗的孕育期(1899--1917):新诗的诞生期(1917--1921):新诗的探索期(1922--1937):新诗的成熟期(1938--1978):新诗的蜕变期(1979--现在)。新诗在这几个时期里,既进行着诗体的建构,又进行着诗学的选择。诗体的建构有为新诗成熟而进行的形式探索,但诗体选择又和诗学主张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诗体和诗学交互影响,错综发展的局面。”(《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诗歌体式卷》冯光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新时期正吻合着新诗的蜕变期。在这一开放变革的时代,诗人辈出,诗学主张和观念在不断地发展变幻。根据诗歌审美特征变化的走向,以朦胧诗--“第三代”这两个诗歌革新潮流来论述一下新时期诗歌审美特征的新变化。

  一 “朦胧诗”:象征美学的恢复与重建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接着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诗陆续发表。这些诗以全新的诗歌体式和美学原则,令世人惊骇,很快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80年第八期《诗刊》发表了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中批评了老诗人杜运燮的《秋》和青年诗人李小雨的《夜》两首诗,批评有人“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是一大堆支离破碎的印象,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于是有了“朦胧体”之称。这一词本是带有贬义的,但经过诗坛的激烈争论已被人们承认,并且受到欢迎。在这场争论中,“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集中反映了朦胧诗的哲学美学和诗歌思维方式,诗歌表现方式的根本转变。出现这一艺术革新潮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生活出现了变化,世界激荡万千,与此相应的人的内心世界也异常复杂,要求把握表现这一对象的艺术方法,艺术手段做出调整和更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动乱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现实世界的纷乱无序的社会情状,在敏感的诗人的心灵屏幕上投下了复杂的影象。对于世界,他们产生了难以把握的困惑。尽管还有诗人以现成的单一观念来试图概括“时代精神”,然而对于肯思索的诗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把一个时代的情绪,把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为千变万化的迷宫,花园中交错的小径,回响着庞杂的交响音乐。

  当代诗在“文化大革命”中已僵化到了极点,一群青年诗人不满此种诗风并以叛逆者的姿态从事他们的诗歌艺术活动。《今天》创刊号的致读者中引用了马克思的“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之后,尖锐地指出“‘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就是只准精神具有一种存在形式,既虚伪的形式;只准文坛上开一种花朵,即黑色的花朵。而今天,在血泊中升起黎明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开放在人们内心的深处的花朵。”这些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在这种情况下,诗歌不革新就难以生存,就难以为读者所接受。艺术革新的潮流必将涌动。

  艺术革新潮流的出现,也是诗人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文革”期间,大多数诗人的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意识处于被动状态之中,对自己精神个性的把握是模糊含混不清的。70年代以后,诗人开始能够对世界做出较为清醒的观察和对精神个体独立地位进行确认。

  在诗歌艺术革新潮流中,诗,最早,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为艺术实验的对象:探索,发现人对世界和自身感受的多种可能性和途径。

  “朦胧诗”内形式的变化,必将引起外形式的变化,从诗情诗意的传达,谴词造句的方式,诗行,节奏,韵律乃至标点都对传统诗歌进行了一次反叛,从而形成了一种新诗体。与传统的现实主义诗歌相比,朦胧诗在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审美视角的不同有以下几点。

  〈一〉 回复诗歌抒情艺术特征

  凸现个人本体,表现自我(待续)

标签: 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