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集团的坍塌与诗歌的拯救——海子长诗《土地》中“马”之意象研究

非凡网 81 0

阴性集团的坍塌与诗歌的拯救

    ——海子长诗《土地》中“马”之意象研究

  (这是一篇旧文,写于2003年,曾未经本人许可被原封不动的搬进硕士论文。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本人暂不予追究任何责任。只是要强调作者是刘一默,原名刘伟)刘一默的博客:

    引言:一匹诗歌之马的意义

    成就海子的是他的诗歌,荷尔德林是海子所热爱的诗人,“‘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 (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正因为这种热爱,1989年3月26日,他躺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轨上,实现了他与大自然的特殊结合。他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海子15岁那年考上了令人羡慕的北京大学。但这并没有改变海子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对家园和土地的情感已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海子心中。这样的心理动力促使海子在1986年开始了《土地》一诗的创作,并在1987年8月完成了。海子对自己的这篇具有史诗意义的诗歌颇为得意,并在其诗论《诗学:一份提纲》中指出:“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元素和伟大材料的东西总会涨破我的诗歌外壳。”“在这一首诗(《土地》)里,我要说的是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弘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指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诗人便在诗歌中创造了许多“原始粗糙的感性生命和表情”:豹子、狮子、骆驼、公牛、马、玫瑰、鹰、王、石、酒和家园等。

    在这众多的“原始粗糙的感性生命和表情”中,笔者挑选了“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意象上的分析与探讨。“马”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同时也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之一。《汉书•叙传下》说:“类厥宗”,应劭注说:者,“马也。马者具之首,故祭其先神也。”郭注:“佰,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在俄罗斯民间诗歌中,黑马是青春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在印度,马也常作为欲望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马则是英雄的象征。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之前,马是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快速至远的最佳工具。因而千里马自强不息,壮志凌云,奔驰千里神奇清劲的形象,便为人们所喜爱。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升华成了英雄豪杰的象征,同时也成了英雄精神的象征。“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是千里马;所谓‘力’,指致‘千里’之力,谓其‘才’,所谓‘德’,指其内在的品质,包括性、情、志、威仪等。故郑云经说:‘德者,调良之谓,谓有五之威仪。’(刘宝南《论语正义•宽问》)显然孔子心中的‘骥’,已不是自然界的马,而是才士,是德才兼备的英雄。”海子之于马的是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正因为如此,选择马作为阴性集团的重要代表,也正说明了海子眼中的阴性集团是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

    上篇:阴性集团的坍塌

    诗人对阴性集团的描写,其实是对生命本源的崇拜。在海子诗歌中,我们似乎可以归纳一下,将类似于大地这一母性特征(即第二性)的物象归结起来,称之为阴性集团,这些物象在海子的诗歌中有土地、月亮、女人、水、死亡、欲望、黑暗等。诗人在《但是水,水》中,写出了女人的来源,诗人在此诗的《第四篇 三生万物》中,写到了《女人的诞生》,“女人诞生在桥下”。在桥下诞生,那女人便是诞生于水中,水属阴性。这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海子认为生命本源是来自于第二性的。中国古代哲学,讲究的是阴阳两极相和相对,宋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太极分为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生木、火、土、金、水着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类,阴阳化而生万物。乾为天,为父,为刚;坤为地,为母,为柔。海子有很深的古代文学知识,《尚书》、《周易》、《诗经》这类书籍,在海子的阅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人了解古代文化,自然十分明白古代哲学。 “这部作品之以‘土地’命名,并不意味着它纯然是以土地为对象的诗篇。它的主旨立意,首先是本着土地作为万物之本的无限潜在力量,及其伟大的承载力。太阳化育万有,土地生长万有。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东西的能量能超过这样两个实体。海子之取与太阳相对应的土地为其胸臆的承载体,可以想见这部作品的重量和质地。”

     “马”意象的来源可能与其初恋女友有关,海子的初恋女友B是中国政法大学83级的学生,来自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这位来自草原的女性带给诗人很多关天草原物象的诗写。恋爱中,海子以马喻为自己的恋人,“你在中午饮马/在一枝青丫下稍立片刻/也和她有关”(《房屋》),“一匹跛了多年的/红色小马/躺在我的小篮子里”(《春天》),即使在爱情需要抉择时,诗人仍以它来形容不同的恋人,如在《不幸》一诗中,诗人写道:“两匹马/白马和红马/积雪和枫叶/犹如姐妹/犹如两种病痛/的鲜花”。这里,红马和白马实际上是海子喜欢的两个女人。也就是说,女人就是马。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经历,使他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对“女人(马)”这一意象有了更加深入的哲学思考,这一意象逐渐成为海子阴性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章 神秘的合唱队》中就可以看出,“豹子在马的脸上摘下骨头/在美丽处女脸上摘下骨头”,“月亮的马飞进酒中痛楚地鸣叫/那是我酩酊大醉的女人”(《第八章 红月亮…… 女人的腐败或丰收》)。因此,诗人崇拜女人,便是崇拜土地。

    正是如此,阴性集团开始了生长和发育。在《土地》中,《第八章 红月亮…… 女人的腐败或丰收》用很多的形象与语言阐释了这一诗歌理想。开篇诗人就写道:“大地那不能愈合的伤口/名为女人的马/突然在太阳的子宫里生下另一个女人/这匹马望着麦粒里的雨雪/心境充满神圣与宁静”,这里,诗人之于马充分的阴性魅力,马的名字叫女人。“马望着麦粒里雨雪/心境充满神圣与宁静”, “马突然在太阳的子宫里生下一个女人/那就是神奇的月亮”。海子写有阳性的太阳,并写最终生产出来的是 “女人”,“神奇的月亮”,可见,这阴性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还有下面的诗句“大地的伤口先是长出了断肢残体/一截一截 悲惨红透/大地长出了我们的马 我们的女人/像是大地悲惨的五脏/突然破土而出”。这便是女人,母性生命力的旺盛,马和女人在大地上生长,在属于自身的环境中发育。这“马”为代表的阴性集团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

    而《第五章 原始力》则是在宣扬阴性集团生殖力的强大,“丰收的女祖先/大地幻觉的丰收/荒凉的酒杯/我的酒杯/在人间行走 焚烧 痉挛/我的生殖的酒杯/驱赶着我疲倦的肉体/子宫高高飞翔/我问我的头颅 你是否还在饥饿”,“我粗壮的乳房 移向豹子和牛羊”。

    强大的生殖力量说明阴性集团的强盛,有强盛必然会走向衰亡。“丰收是女人的历程/女人是关在新马厩里忧郁的古马/竖起耳朵 听见了/秋天的腐败和丰收/月亮的内心站着一匹忧伤的马”。“月亮的表面吸附着女人的盐和女人的血火灾中生起的灯光 把大地照亮/月亮表面粗糙不平 充满梦境/月亮的内心站着一匹忧伤的马 一个女人/用死亡的麦粒喂活她”。在这里,女人是古马,丰收是女人的历程,但同时女人又听见了“秋天的腐败与丰收”。腐败与丰收同时存在着,也就是说,女人或古马已经多了一种历程,那便是腐败,那充满母性的月亮已不再是马的本质,而是会变得忧伤,“用死亡的麦粒喂活她”。这或许就是阴性集团坍塌的预兆。

    《第十一章 土地的处境与宿命》中,我们便知道了阴性集团的处境是惨烈的,在这里,婆罗门女儿便是阴性集团。这位婆罗门女儿生产时的血腥引来蛇蟒,咬了丈夫。无奈,便“抱着一个/牵着一个/一步步走向娘家人”,过河时,“大儿子不小心滚入河水中”,被“急流卷走”,放在绿草丛中的小婴儿也被狼偷食了,“只剩血和骨”,夫亡子殇的女人继续往娘家走,谁知“娘家不幸失去/全家人葬身火中”。后被报丧人带回,“嫁给了一位酒鬼”而醉丈夫却在其生产时“打得她鼻青脸肿”,“撕碎婴儿”,“还以死相逼女人/吃下自己爱婴”,这女人乘“夜深人静”逃了出来,在乞讨中与“丧妻”的“富人”结合,不幸再一次袭击了她,新丈夫又染病暴死,按当地风俗,她被与尸体一起埋掉,盗墓者因盗金而救了她,并“强逼为妻”,“不久丈夫砍头处死”,她再一次与尸体一同埋入坟中,“三天后野狼/瓜子刨开墓/吃尽了/死尸/,她爬出墓穴/站立//这女人就是/大地的处境”。由此得知,阴性集团的处境十分悲惨而荒凉,也遭到了彻底破坏,诗人在《第十二章 众神的黄昏》中写道:“我们已丧失了土地/替代土地的 是一种短暂而抽搐的欲望/肤浅的积木 玩具般的欲望”。在海子的眼中,坍塌后的阴性集团完全是“一种短暂而抽搐的欲望”,“玩具般的欲望”。这说明阴性集团在诗人的思想中,存在的只是意识和精神。

    下篇:以梦为马,诗歌崇拜和拯救

    如果说海子是以马作为英雄来看待的话,那么,拯救诗歌的马便是海子自己。在《海子诗全编•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中,海子写到:“就让我歇脚在马厩之中/如果不是因为时辰不好/我记得自己来自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或者让我的脚丫在木匠家中长成一段白木/正当鸽子或者水中的鸟穿行于未婚妻的腹部/我被木匠锯子锯开,做成木匠儿子/的摇篮。”在这里,显然海子把自己当成了基督一样的救世主。由此可见,海子不仅是一位英雄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怀着崇高的理想,是80年代的热血青年的普遍心态。我们知道,80年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里有启蒙思想的复兴,又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繁荣。在西方的强大和兴盛的映照之下,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环逐步消失殆尽,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的满足。海子想树立英雄主义的旗帜,自己用诗歌担当起拯救人们心灵的重任。这是与社会和历史的一次抗争,结局也就可想而知。海子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太阳也是人类之父)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和我一样。”

    土地丧失了,诗歌的胎盘就丧失了,由于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对诗歌的崇拜,便开始了诗歌的拯救。荷尔德林曾这样说过,“哪里有危险,拯救之力就在哪里生长。”海德格尔在分析这句诗时指出:“根据诗人的话,我们并无理由希望在危险之地无需准备而直接抓住拯救之力。因此,现在我们必须事先想想,在哪能一方面,拯救之力至为深固地扎根并繁盛于最大的危险即框架支配一切的地方。”“拯救之力就扎根并繁荣于技术的本质之中。”

    《土地》中,诗人将马喻为诗歌。《第三章 土地固有的欲望和死亡》中,“马”无疑是具有一种承载土地固有欲望的物象。“……从泪水中生长出来的马,和别的马一样/死亡之马啊,永生之马,马低垂着耳朵/象是在用嘴喊着我——那传遍天堂的名字”。如果说诗人此刻有了一种内心的感应的话,那便是诗人在“土地固有的欲望和死亡”中寻找到的缪斯之神,马便是诗歌。

    同时,诗人又将诗歌置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四只马腿从原始的人性开始/原始的欲望唱一支回归母亲的歌/为了死亡我们花好月圆”。语言之马的局部即剩下的诗歌用一种原始的欲望唱一支回归母亲的歌,这必然是一种祈求,一种拯救土地的呼喊。

    诗人曾写过一首诗《祖国(或以梦为马)》,展示了诗人以梦为马的诗歌情怀和诗歌理想,诗人要以梦为马,“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在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时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投入此火”,“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在“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设祖国的语言”时,“一切从头开始”,“将牢底坐穿”,“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家园”,“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一命归天”,“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与祖国的河岸”,“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云山 天马踢踏”,“选择永恒的事业”。他的事业就是“成为太阳的一生”,“从古到今”,“无比辉煌无比光明”,“最后被黄海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诗人最后充满信心地唱到:“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的太阳必将成功”。龙是自古以来便是华夏的图腾,这条龙叫“马”,这显然是诗人对诗歌的英雄崇拜,诗人以“马”为对象来崇拜,是具有传统意义的。

    在《给母亲(组诗)》的《5、语言和井》中,诗人写道,“语言的本身/像母亲/总有话要说,在河畔/在经验之河的两岸/在现像之河的两岸/花朵像柔美的妻子/倾听的耳朵和诗歌/长满一地/倾听受难的水//上落在远方”。从诗尾的时间来看,写于1984年,一改于1985年,二改于1986年。说明诗人对“语言的本身”有清晰的理解,她便“像母亲/总有话要说”。这里,花朵在“经验之河”和“现像之河”的两岸“倾听受难的水”,“倾听的耳朵和诗歌/长满一地”,显然,诗歌还很健康。

    “马和女人披散着长发 人们啊/我曾在水上呼唤过你们”,这是诗人对语言之马的呼唤,然而“船长为何粗鲁塞住你们的双耳低垂/那双手又为何被你们牢牢捆绑/在桅杆上不得挣脱”。如果这里的马是作为诗歌的话,那或许展示了诗歌处境的尴尬。《土地》的《第二章 神秘的合唱队》,在《第五歌咏 雪莱》中,诗人以雪莱与天空的对话来结构诗篇。雪莱在诗中唱道:“我骑上 诉说 咒语 和诗歌/一匹忧伤的马/我骑上言语和眼睛/内心怯懦的马和忧伤的马/我的内脏哭泣 那个流亡的诗人/抓住自己的头颅步行在江河之上。”这里,诗人将“诉说 咒语 和诗歌”喻为“一匹忧伤的马”。最后对这诗歌苍茫的马所行的路发出感慨。“路啊/诗歌苍茫的马/在河畔怀孕的刹那,禽兽不现喧响/我不知道自己还要向前走得多远”。这是诗人对诗歌的英雄崇拜而发出的疑问。诗人热爱诗歌,崇拜诗歌,然而现实诗歌正在“饥饿”中度过。“诗歌王子 你陪伴饥饿的老王/在重兵把持的深宅/掌灯度夜 度日如年”(《第四章 饥饿仪式在本世纪》)。

    “语言本身在本质的意义上是诗。可是,语言既然是这样一种发生,在这发生中,对人来讲,在者每次都如其所是地将自己披露给他,那么,诗——或狭义的诗作,——在本质意义上就是诗的最原始的形式。语言不是诗。因为它是原始的诗;确切地说,诗发生于语言之中,因为语言保护着诗歌的原始本质。”在海子的诗歌里,“原始本质”就是土地为代表的阴性集团,或者讲是海子心中的那匹“马”。

    “诗歌/语言之马/渡过无形而危险的水上/语言发自内心的创伤”。诗人写出这句话时,想必是十分苦恼而忧伤的。诗歌是“语言之马”,水是原始的物象,她是母性的, 然而却是“无形而危险”的,原因何在,可能是由于诗人想到了“大地最后的处境”。女人是那么无助而悲惨,土地丧失了,是母性的丧失,丧失了母性,便丧失了诗歌存在的胎盘。“天使背负羽翼 光照雪山……幻象散失/光芒的马 光芒的麦芒 又侵入我的酒 我充满大地的头/诗歌生涯本是受难王子乘负的马/饮血食泪 苦难的盐你从大海流放于草原/迁徙、杀伐、法令、和先知的追逐/皆成无头王子乘马飞翔”。这里“光芒的马”、“光芒的麦芒”是诗人的诗,海子认为“诗歌生涯本是受难王子乘负的马”。这里“苦难的盐”经过“迁涉、杀伐”等成了“无头王子乘马飞翔”。盐是诗歌的营养。这里,诗人要饮带盐的酒。正是诗人拯救诗歌的行动。

    “诗,像母马的手,沿着乳房,磨平石子/诗像死去的骨骼的手持烛火光明/诗 是母马 胎儿和胃/活在大地上”(《第十二章 众神的黄昏》)。这其实是诗人对诗歌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诗人在《土地》的最后一章《第十二章 众神的黄昏》的最后诗节中写道,“一把歌唱的斧子 荷马啊/黄昏不会从你开始 也不会到我结束/半是希望半是恐惧 面临覆灭的大地众神请注目/荷马在前 在他后面我也盲目 紧跟着那盲目的荷马”。诗人海子紧跟在盲目的诗人荷马后面,必将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史诗来。

    结语:拯救后的迷狂和爆炸

    在海子拯救诗歌的过程中,“半是希望半是恐惧”的心理说明他对拯救诗歌的行动是没有把握的。拯救意识对海子而言绝不能是无望的徒劳,他不愿意,更不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败之举,只有殉身理想。阴性集团的坍塌,拯救诗歌的荒诞欲望导致了诗人的失败。拯救主题可以在诗中表现,却在日常生活中被消解。所有这一切为诗人年轻的人生画上了一个终止符,尽管那决不是一个句号。“这一次,我的诗,出自死亡的本源,和死里求生的本能并且拒绝了一切救命之术和别的精神与诗艺的诱惑。这是唯一的一次轰轰烈烈的死亡。……在一个衰竭实利的时代,我要为英雄主义作证。……”我们知道,海子写诗是“出于巨大元素对我的召唤”,是为了实现建立诗歌王国的梦想,做诗歌王国里的王和太阳,像耶稣基督一样给中国人以至全人类指引方向。

    做一个人,就是作为一个必死的凡人是(在)于大地之土。这也就是说安居于大地之上……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最富有哲思的“新生代”诗人海子以自己毁灭显示荒诞的存在,以神性的、自由的诗的灵光顿消实践他苦苦求索的诗界、世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英雄们的天性。海子是一个偏执行的人,他宁愿以自己的生命来换伟大的崇高。

标签: 诗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