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藏书]读《初唐诗》笔记

非凡网 42 0

1.第一部分主要讲隋和唐高祖太宗时候的诗歌风格嬗变,涉及魏征、李百药、太宗、王绩、上官仪的诗歌风格。隋朝诗歌吸收了南北朝两种诗歌理论,一种以南方诗歌为代表,称之为宫廷诗;一种称之为对立理论。宫廷诗题材狭窄,用词讲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僵化的规范,人们只是应景写诗,缺少真情的抒发。这时候的优秀诗人不过能在词句上更加精妙而已。对立理论从传统的政治和道德角度出发,认为诗歌应该有更强的教化作用,因而有着广泛的题材,但是由于对于用词的忽视,容易形成枯燥的诗歌。这时候的优秀诗人不过能在那些多次重复的题材中加入一点自己的感怀。这一时期的作者,大多徘徊在两种理论之间,摇摆不定。尽管如此,他们确是初唐四杰的先导。经过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摸索,才有了后来的盛唐诗歌。

  2.手边放着本葛兆光选注的唐诗集子,同时读着宇文所安的《初唐诗》。葛注本非常精彩,在清楚解释了用词用典的来历和变化之外,还有不少分析和评论。尤其是诗人简介,从经历和思想分析诗人的风格和作品,常常一语中的。

  传统诗歌批评往往用简介的两个字或者四个字来评价某个诗人的风格。这种做法虽然读来颇具美感,但是大多含义模糊,难以确解。然而葛注以清晰明确的语言描述了诗人的风格,比如下引刘希夷的简介:

  刘希夷(651-?)字庭芝,汝州人(今河南临汝)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据《大唐新语》卷八说,他“少有才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所谓“不为时所重”也许是因为他的是“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唐才子传》卷一),也就是说在语言体制声律对仗上没有赶上时髦,并不是说他的诗内容意蕴上不受人重视,那个广为流传的宋之问与他争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著作权的故事虽然只是谣传,但也可以说明他的诗在当时未必那么受人冷落,尤其是他的诗里表现的一种对于人生的思索,恰恰与当时弥漫在整个诗坛上的一种悲凉情调合拍,而他所擅长的,通过女性角度感受韶华易失来表现的一种充满青春气息的伤感和一种追求享乐的浪漫,却不仅超出了初唐诗人生主题的局限,还启迪了盛唐诗浪漫人生咏叹调的全新境界,也许当时人忽略了他的价值是由于他已太“新潮”,,而他通过女性来表现的方式又太容易让人误解为这只不过是宫体、闺情的老一套。不过,当人们意识到他的诗的新意之后,就很快被看重,盛唐孙翌编《正声集》,他曾被列为“集中之最”,连远在边陲的敦煌也传钞着不少他的诗;不仅唐人贾曾抄袭他的诗,就连千年后曹雪芹写《红楼梦》,也从他《洛川怀古》和《代悲白头翁》里分别抄了好几句咏叹人生的话改头换面的编成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和林黛玉的《葬话词》。

  3.第二部分是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诗歌有着独特的个性,这大概是由于四人性格都有缺陷,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儒士,当时称之为“浮躁浅陋”。比如王勃曾经藏匿逃犯,后又杀死逃犯,下狱获赦后远赴交趾探父,溺水而死。卢照邻疾病缠身,因服食丹药致残,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参与谋反,写下著名的《讨武瞾檄》,兵败不知所终。杨炯恃才傲物,为官严酷滥杀下属。不过,正是他们这种富有个性的气质摆脱了初唐注重辞藻的宫廷风格。

  王勃将传统的送别诗注入了独特的个人情感。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意象纷繁,意义深刻。骆宾王辞赋出众,他的诗歌中就有类似辞赋的繁多用典和意象,这一点虽然较为晦涩,但是至少为宫廷诗的用词拓宽了道路。

  4.对于初唐四杰,宇文和葛的看法比较一致。然而对于陈子昂和王绩,他们看法就不太一样了。宇文认为王绩学习陶潜,他的隐逸诗拓展了初唐的诗歌风格;而葛认为王绩的隐逸诗不过是悠哉游哉的假隐士,缺少真实情感,他的诗歌就像是大观园中特地安排的稻香村。宇文对于陈子昂评价较高,专门列出二章加以讨论,特别是《感遇》三十八首;葛则认为后代诗人对于陈子昂评价过高,他的《感遇》一味模仿阮籍,缺少自己的章法。

  5.宇文对于中国地理似乎不太了解。卢照邻出自范阳卢氏。范阳,属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兴附近。而宇文描述到“卢照邻来自遥远的东北地区的范阳。”又如,杜审言曾经当过隰城尉,宇文在括号中注释到“治所在今陕西”。实际上,隰城属于今山西。不过,葛兆光居然也在一处地理上出错了。宋之问曾流放钦州。钦州,葛注成了今属广东,宇文注成了今属广西。今天钦州属于广西,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再查了一下《历代地图集》第五册,确实葛注错了。

  6.宇文读诗不同于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往往在一些细节和结构上读出新意。在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之后,宇文讲解了武后朝的宫廷诗发展。这一次,宇文更细致的展现了对中国诗歌的分析能力。他提出了一种三部式结构,这是绝大部分宫廷诗歌以及很多类型诗的内在结构。他认为很多类型的诗歌都是采用了背景、景物描写和反应三部分。比如早到阮籍的《咏怀》之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再比如杜审言著名的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同后来的很多应景诗、宴请诗、旅游诗等很多类型诗一样,诗的开头提出写作背景和缘由,接着采用对句描写相关的景物,最后则写出自己内心对于该事或者该活动的反应。这样的结构都形成了相应的套语,比如宴请诗最后都是类似感慨已经傍晚了,虽然大家意趣盎然,但是也不得不散去了的套语;而送别诗的结尾套语则大多为流泪告别。(王勃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结尾就是反此套语。)

  在武后一朝,宫廷诗的记载更为详细。皇家的聚会冶游等应制诗和私人聚会的诗都广泛出现并且被记录了下来。宇文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宫廷诗产生的背景、规范和创作,在此基础上,他又考察了三位最重要的宫廷诗人: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

  7.武后朝之后,就是盛唐的先声。宇文简单考察了张说、张九龄、王维等盛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对于著名的“盛唐气象”,他认为其特征是“简单而严肃的表现深刻的思想”。他举出的代表例子是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而通常的“盛唐气象”的例子都是王湾的那首《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尤其是第三联,已经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诗句。比如袁行霈谈到:“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

标签: 读唐诗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