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诗歌的特点是:形象绚丽而生动,感情丰富而强烈,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语言更为凝练,节奏更为鲜明。
凡得以流传千古的好诗,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都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或感叹。阅读、欣赏古诗,就要从诗歌的以上特点入手,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美读。
有一种说法,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古诗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之中,不反复吟诵,怎能体会得出?通过反复吟诵,才有可能逐步把握诗的感情脉搏,找到“诗眼”,领悟诗中意境。
“美读”即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就是随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时,你就是李白;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你就是杜甫;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你就是苏东坡;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你就是李清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悲欢。
古诗都有鲜明的节奏,而且讲究押韵,不少古诗原是可以配乐唱的,这就为我们的美读提供了条件。把握古诗节奏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诗句,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不能读成“朝/辞白帝/彩云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能读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味语言。
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联想、想象。
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有时甚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请读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枯藤”句和“小桥”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两句描写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有的人认为前一句渲染的是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引起游子的乡愁。
那么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为什么?
相比而言,第二种看法更为合理。因为诗的意境讲究和谐,品味诗的意境,不能脱离诗中描绘的形象本身及其所传达出的作者本意而去穿凿附会。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有人的地方才会有桥;而正由于有了“人家”和“小桥”,流水也就不再寂寞。
“小桥流水人家”不是三个名词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读者在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中补充上“炊烟”、“灯光”、“热茶”、“亲人”……之类的内容。这应当是一幅温馨、祥和的景象,与前一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惟其如此,才会使天涯游子产生“江山信美非吾土”的强烈思乡之情, 这正是作者马致远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四、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在阅读欣赏古诗时,通过查阅资料对以上问题有所了解,能使我们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对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寄寓的理想产生共鸣,或作出合理的评价。
标签: 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