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周邦彦先生首先是一位音乐家,新创曲调多达五十多种,数量虽不及柳永,但音调之圆美,格调之高雅,都可谓冠绝古今。他还被认为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婉约的意思,通常也就是指多情多愁,柔软缠绵的意思。周先生的词都是情致款款的,相信他本人也像他的名字一样——邦彦,国之美男,——是温纯俊逸,有丰富的浪漫细胞,很招女孩子家喜欢的。
不过周先生年轻时的经历很有点意思。他出生的杭州,人间天堂,大概,灵秀的山川也给了他很多的灵气,但小时候的周邦彦除了喜爱读书之外,似乎并没在邻里间留下好名声,行为放荡,常犯错误,并且不知悔改,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待见他。年岁稍长,也许是书读多了,终于也明白道理了吧,于是开始振作,跑到京城太学读书,谋求仕进,不久之后,写了篇《汴都赋》,辗转托人呈到神宗皇帝的御案上,结果弄个龙颜大悦,下了道圣旨:留校任用。于是,由古惑仔醒悟过来的周邦彦当上了“太学正”,相当于训导主任,主抓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皇帝是了解周邦彦少年经历的,那么,他的这次用人决策,真是高明到可以媲美中小学的那些班主任。我想,回想起自己的古惑仔时光,周先生做这项工作,肯定是游刃有余的。
像这样的翩翩才俊,风流韵事自然是少不了的,比如少年时代和苏州歌妓岳楚云姐妹的故事,溧水知县任上对主簿老婆的神魂颠倒,《点绛唇•辽鹤西归》、《风流子•新绿小池塘》仿佛就是写来给人铺排这些故事的。
问题是,他还色胆包天,和徽宗皇帝钟爱的名妓李师师传出了绯闻,尽管这件事情后来据王国维先生考证并不存在,但读宋词的人,喜欢周邦彦的人,惊艳李师师的人,乐意对文字浮想联翩的人,都是相信,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
周先生对柳应该是很为喜欢、饱含深情的。据说,他的那一首《洛阳春•眉共春山争秀》就是初见李师师时,见赠美人的作品。他写得柔情似水:“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说成今天的话,就是:美丽的师师姑娘,你是那么迷人,但你为什么常常皱着眉头?为什么常常流眼泪?为什么这么瘦?你的音乐那么动听,却没人能够理解,你内心那个愁啊,我看只有门前那棵柳树最了解。显而易见,周先生的意思是说:我就是那棵柳树,我理解你。
当然理解,师师姑娘才艺出众,周先生音律精通,投其所好,各得其所。自此如鱼得水,美人依偎着柳树,柳条轻拂着美人,仿佛神仙眷侣,依稀花间醉蝶。不成想,文艺爱好者徽宗皇帝也看上了师师姑娘,并且还非一般的迷恋,民间甚至传说,为了安全保密起见,皇帝在皇宫和师师姑娘的寝室之间通了一条隧道,随时准备幸临这位色艺俱佳的名妓。这不,周先生正和师师姑娘琴瑟和谐,忽然说皇帝来了,躲之不及,只能藏到床底下。皇帝这一来,当然不会走得很快,该干的事,总不能落下的啦。于是周先生在床底下窝了一宿。快天亮了,皇帝回宫了,周先生才爬出来,估计腿都软了,心里估计也酸溜溜的,怎么想怎么不是个滋味。于是把床底下看到听到的,写成一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首温情脉脉的词,事实上,我们不难从中闻到一股子醋味。果然,这股醋味就让文艺爱好者神宗皇帝闻出来了,问:这怎么回事啊?师师姑娘于是把那天晚上的事情说了出来。皇帝登时觉得有种带绿帽子的感觉,但他显然也明白一个道理,妓女如果给你戴帽子,除了绿色,也再找不出其它颜色的了。于是他也没想杀这个所谓情敌,只是让人通知周邦彦:从此给我滚出京都,别再来师师姑娘的床底下偷窥春光了。
要离开,终究情绪低落。李师师还是到场送别(看来她倒是对自己魅力很自信),周先生抚摸着道边的丝丝垂柳,叹了口气,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兰陵王•柳》,开头就说:“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春光还是这般曼妙,可我已是“京华倦客”,躲在床底看人缠绵,实在太累人了。不如走吧,但走了,我又会想念你的,“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惨啊,流泪也只能偷偷地流,不能让人知道啊。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聊起这首词,说到周邦彦那次不得已的偷窥,我朋友说:“我忽然明白周清真为什么在这里着一‘直’字了。”我会意,大笑。把“柳阴”理解成为“床底下”,似乎也太不高雅了点。
据说这首周邦彦的自度曲,经李师师之口,感动了徽宗皇帝(看来文艺爱好者毕竟不同于常人),不仅不再驱逐周邦彦出汴京,还给了他一个绝妙的官职,让他去大晟府做乐正,后来升为大晟待制,相当于官方任命的全国音协 。估计,这时候的周先生,即使制作了新的音乐,也只敢拿给李师师唱,不敢再随便到场去听的了。
结论:领导的女人不要随便泡,搞不好,吃不了兜着走。及时走得了,至少也得惊出一身冷汗。像周邦彦这样有才华又有好运气的,太少了。
标签: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