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词人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忆起 和她的往事旧情,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诗词里常用 柳来渲染别情。词的开篇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
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亦沿长堤伸向远方,划出一道直线,此其 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 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摇以摆弄自己的美。透过春天的烟霭去看那
碧色的柳丝,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见过许多次了,只不过那 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
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 “拂水飘绵”这四个 字用的十分精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看到别人归 乡而引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来:“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 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供人们休息和送别好友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 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
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阕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阕便接上阕写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为什么说 “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友人话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 的心也闲下来了,不由得想到了在京华时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那么,词人此时想起 了什么呢?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 晚上,情人为他送别;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哀伤的乐曲亦是绵绵不绝。这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
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指出了饯行分别的时间。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在寒食这天禁火,
节后另取新火。“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此处应当是词人到船上之后回望送行 人时的所想。“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一“愁”字说明
是有人让他恋恋不舍。
回头望去,那人已似乎远在天边,模模糊糊地能看见个身影。“望人在天北” 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婉。
中阕写乍别之际,下阕写渐远以后。这两阕的时间是连续的,描写的感情波澜起伏。“凄恻,恨 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不断地堆积在心头,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 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 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刚刚分别的情形也远去。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的风
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 只有守望亭在那里,更是倍显孤单。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夕阳西下,春色一望无
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 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那些夜晚都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 现在眼前。
想到这里,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情感和心事没有人 能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独自流泪。
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似乎有道不完的心事在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标签: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