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

非凡网 121 0

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

周邦彦的词,被称为“词中老杜”,这是对他的词的高度赞扬,也指出他的词作的水平在词人中的崇高地位。

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第1张图片-非凡网

周邦彦是一个怎样的人周邦彦是北宋末年人。公元1057年,周邦彦在杭州诞生。他的家境殷实,有一个对读书很敬重的父亲。周邦彦从小读书多,文章写的好,受到父亲的溺爱。

年轻时候的周邦彦在乡间的名声不好,大家都觉得他“年少轻狂,恣意放浪”,就是一个不良叛逆性格的少年吧。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时,政审就没过关,乡里没有开政审合格证,他就直接失去了考试的资格。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宋神宗元丰二年,23岁的周邦彦来到当时的首都汴京,顺利的考上了当时的太学,而上太学,根据政府规定,优等生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直接授官的。

对于这样的机会,周邦彦却不是十分在意。他少年时代就养成的性格,一时半会也不会改变。他流连于秦楼楚馆,忙着给那些歌姬舞女填词谱曲,而且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写出许多大尺度的“香艳”之词。

残朱宿粉云鬟乱,最好是帐中见.......

宝髻玲珑欹玉燕,绣巾柔腻掩香罗......

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

香艳尺度之大,基本是可以惊掉人的下巴的。

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第2张图片-非凡网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5、6年。

1804年,周邦彦的机会来了。他在一次“征文”比赛中,对宋神宗歌功颂德,让宋神宗读了非常受用,立马把他升为“太学正”,就是太学里的教导主任。直接由学生变成主任,关键是好赖也算干部了。

周邦彦更加春风得意,按照自己的风格写了更多的词。

可惜好日子没多久,过了一年,宋神宗死了,周邦彦也就被外放的其他地方,做了一些小官。这时他也已经人到中年,年少时的轻狂少了许多。

十年后,宋哲宗继位,周邦彦回到首都。

他不在汴京的这十年,在大家的口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那篇吹捧文,已经圈粉无数。

为什么周邦彦能火呢?主要是周邦彦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北宋,是中国社会市民最会玩的时代,他们有体育博彩,有茶馆听书,当然也有歌厅听歌的习惯。

而且这些市民的文化素养也极高。在歌厅听歌的,对歌的旋律和歌词都有较高的要求,周邦彦就应运而生了。

周邦彦的词的地位周邦彦的词,主要是在词律和词的雅化两个方面贡献大。

词律的律,就是音律的意思,所谓词律,就是指写词要和音律。但是,不是每一个写词的人都精通音律。不懂音律的人,写了词,就没有办法传唱,也就不会流传很广泛。

周邦彦的贡献是,他制定了一些格律,即使你不精通音乐,但是按照他制定的这个格律来写词,就合乎音律。这样人人都可以填词了。

我们今天写词,也叫填词,填什么呢?当然就是已经固定好了的词的音律。这样好多优秀的词人写的词,就可以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才可以看到这么多精彩的宋词。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第3张图片-非凡网

另一个就是词的雅化。在大众能广泛创造词之前,很多词主要是由精通音律的教坊乐工写的,虽然也许朗朗上口,但是却往往“词语尘下”,粗俗,不高雅,让人没办法读下去。

周邦彦刚好既精通音律,有是文人,写的词用语高雅,写出来的词,既有美感又有节奏感,当然在重视文化氛围,又崇尚娱乐休闲的宋代,受到追捧。

正是因为这两个重大的贡献,后世的人,对周邦彦的文学地位,给予高度的评价,才认为他最为是“最为词家之正宗”“两宋之间,一人而已”“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这个评价也不为过。

因为杜甫对诗歌的格律化贡献大,周邦彦对词的格律贡献也巨大。

简单说来,周邦彦的地位,就是连接南北宋,引领了一代词风。

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的硬伤就是题材单一,无非就是些男女的卿卿我我之类的事情,格调不高。这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他的词很少的原因。

但是他的词在形式上却几乎近于完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特别的美的享受。

王国维先生,开始对周邦彦的词,在内容格调上不高,也有批评,但是后来,真正研究了周邦彦,对他又有另一番评价,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 时而明快,时而凝重,既平易无雕琢,又不失朴厚典雅,且回环曲折中,自有一番沉郁顿挫之妙。

李清照的《词论》为什么没有提到周邦彦?

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第4张图片-非凡网

我们首先看一下,李清照的《词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词论》是李清照的一本关于词的研究的理论著作。在这本书里,李清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词,别是一家”,这是李清照第一次把词单独列出来,让它成为和“诗”的地位一样的文学体裁,在之前,人们都把词叫“诗余”,是一个不上台面的体裁。

在《词论》里,李清照提出了词的一套标准:

.首先诗歌要协律,这样苏轼这样以诗为词,不协音律的,就不行了。

陆游给苏轼辩解,他在《老学庵笔记》说:

则公(苏轼)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这个辩解也说明,苏轼的很多词,是不合声律的。当然不和李清照的要求,不是好词。

.词要高雅,这一点柳永就中标了。因为我们读柳永,发现他最喜欢用俗词,“念,恁,那堪”等词,都是北宋当时的俗语,但在柳永的词里是经常出现。这就是李清照批评的“词语尘下”。

.词需要浑成,不喜欢那种只有一句出色,其他平平的作品,比如宋祁,张先(张先写得好的不就是三影吗?)等人。“有妙语而破碎”

.词要铺叙,铺叙的话,小令基本上和铺叙无缘了,晏几道这样只写小令,没有长调作品的就不行了。

.主情致,主要指出秦观和黄庭坚的缺点。“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尚故实,不满秦观和黄庭坚。

.词需要重典 就是写词要重视典故的运用。

被称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论》没提到他?-第5张图片-非凡网

可见李清照,用自己的观点把前辈都评论了一番,之所以点名这几位,就是这几位的词作,有明显和李清照对词的标准不一样的地方,李清照把他们用作了反面的教材。

当然,这也是李清照的一家之言。为什么没有提到周邦彦呢?

原因很简单,李清照的词的标准,就是周邦彦的词的追求。前面我们分析了,周邦彦写词,注重词律,重视词用语的高雅。他的词作基本符合李清照对词的几点要求。

李清照点名批评的那几位,都是有违规现象的,但周邦彦做的都很好,所以就不用点名了。

当然,不批评,也可以提名夸奖一番,但是显然李清照没有提及,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李清照写《词论》的时候,周邦彦还没有成名,在李清照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词人,是不能和她提到的那些大家相提并论的。

标签: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