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历史上又何贡献?

非凡网 126 0

  赵孟頫(1254—1322)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他博学多才,善 于诗文、考据学,精通音乐,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赵孟頫一生历 宋元之变,仕隐两兼,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当时已如大厦将倾, 他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自己青少年时期的。

  他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 冠绝古今,是元代当之无愧的书坛盟主。他推崇简约的书画风格,其山水取 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 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 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 其“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传世书 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丘壑图》、《秋郊 饮马图》、《江村渔乐图》。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赵孟頫一生与书法为伴,曾反复学习与临摹过钟繇、王羲之、柳公权、 黄庭坚、米芾、智永、褚遂良、李邕等人的作品,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 更是情有独钟,临写过数百本。

  在广泛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赵孟頫的书法遂 能集晋韵、唐法、宋意于一体,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是篆、隶、楷、 行、草样样精通的书法大家,其晚年创作的集中了金文、小篆、隶书、章草、 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的《六体千字文》长卷便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 这其中最具有创造价值和影响力的当属楷书和行书。

  赵孟頫创立了楷书史上独具特色的“赵体”,与唐楷的欧体、颜体、柳体 并列为楷书四体。赵体不像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而是字形偏于扁方,结体 宽绰而不失古朴;也不像颜体、柳体那样比较注重横轻竖重或提按等传统程 式,而是用笔圆润,结体娴雅。这种楷书吸收了行书的一些成分,点、横、 撇、捺之间动静相宜,流美动人。

  同时,其用笔不拖泥带水、不含糊暖昧, 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都十分清晰,使学书者易懂易学。与唐楷三体相比,赵体楷书既得晋人风流倜傥之神韵,又具唐人法度端严之雍容,读其字,会 感到他既能从容不迫地掌控线条,又能在平和澹定之中时露锋芒。就书法风 格来讲,如果说欧体险峻遒劲、颜体雍容大度、柳体骨力劲健,赵体则闲雅 秀逸,是文人书卷风流气质的典型代表。

  其楷书代表作有《胆巴碑》、《妙严 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 最适合当字帖。如《赤壁赋》,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堪称书法传世经典 之作。在赵孟頫的各体书艺中,传世最多者当推行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书信 和题跋。

  他的行草从各个方面汲取了二王精华,同时又融入己意,秀美潇洒, 风流俊赏。传世名作有《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洛神赋》、《赤壁 赋》、《七绝诗册》等。晚年行书《七绝诗册》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 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 瓶”,借用了唐代李翱向禅僧问道的故事,据说黄药禅师指点李翱当学在天之 云逍遥自在,或如在瓶之水恬静淡然。赵孟頫用此语也许正是以之与自己的 人生相印证。此帖短短五行大字,字形由收敛而渐趋舒展,由小渐大,最后 一句,墨色亦由浓而淡,就如书写者的心境,渐渐在书写中会意升华,洇开 一片慧心禅悟。

  赵孟頫之于书法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异彩纷呈、精妙绝伦的书迹,更在 于他以自己的书法实践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北宋四家后,世人追捧“尚意” 书风,标举个人性情,但却日益忽视书法技艺层面的积累与练习,从而不可 避免地进入了粗率单薄、疏野浅露的怪圈。赵孟頫之所以力尊古体、追摹晋 唐,显然是看到了这一弊端。

  赵之一生几乎遍临名帖,对各家书法都了然于 胸。综观其书作,钟繇之质朴沉稳,羲之之蕴藉潇洒,献之之流丽恣肆,李 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人其笔端纸墨。如果没有如此深厚的艺术积累,就不 可能成就这样一位书法大师。如果说晋唐书法给予赵孟頫的是风韵与法度的 双重熏陶,那么,宋代书法给予他的就是推陈出新、率性而为的勇气和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孟頫既是宋代“尚意”书风的纠偏者,又是最好的传承 者;既是晋唐书风的尊奉者,又是最全面的发挥者。因此,后人评他为“唐 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 一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整个元代书法几乎都笼罩在他的荫庇之下,明清许 多著名书家也多从他处受益。

  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第三 个影响深远的大师。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烦的字在朝鲜、日本也 非常风行。在绘画方面,他开创了元代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新风尚,使文人画 走向全面成熟。首先。在创作心态上,赵孟頫作画显得轻松自如,不像他之前的宋代画家那样绘画如视劲敌,不敢有丝毫疏忽。

  因此,他的绘画形象简 练概括,很少细节描绘,而注重整体气势。作为文人画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以书入画。作为一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用不同笔法表现不同世象,比如石以 飞白笔勾勒,竹以八分,而水用篆体。他所独创的荷叶皴,丰富了山水画的 表现技法。他还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也就是以古为门面而创造新意。

  赵孟 頫的古是与工对意的,工指南宋以来院体画“用笔纤细,敷色浓艳”的风格。 赵体画在工细中见简率,其画风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 画跳出工艳琐细之窠臼而别开质朴自然之生面。《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一幅佳作,描绘山东济南郊区的鹊山和华不注 山一带的秋景,采取平远法构图。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 平原上两山突起,遛遥相对。本图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 姿高低直鼓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故多而不繁,疏朗有致。作者 用写意手法画诸岸树木,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书 法意趣浓厚。

  山峦皴法细密,青绿晕染。房舍人畜、芦荻舟帆均精描细点, 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他创造性地将水墨 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观全图,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 山对峙、屋宇人物,诸多景物被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显示了作者 高度的概括能力。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很客观地评价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赵孟頫儒雅安详的书画姿态也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的夫人管道昇能书, 善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儿子赵雍也精通书画。据说赵孟頫欲置妾,曾作 词试探调侃管道昇:“我为学士,你做夫人。

  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 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 占住玉堂春。”而管道昇则作《我侬词》以答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 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 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通篇情重意浓、入骨化血。据说“松雪得词,大笑而止”,从 此再未提过纳妾之事。赵孟頫仕途彷徨时,还是管道昇以《渔父词》箴其归 去:“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 休。

  ”赵孟烦有此才情远见的妻子,也是他一生之大幸。宋朝灭亡后,赵孟頫躲回家乡潜心书画,后被元世祖请到宫廷。赵孟烦 气宇轩昂,风度卓然,才高八斗,诗书画倶佳,深得元世祖的赞佩。此后, 赵孟頫一直留在元世祖的身旁,其排位甚至在右丞相叶李之上。有一次,赵 孟頫骑马从宫墙外走过,不小心竟连人带马掉到护城河里去了。

  元世祖知道 后,立刻命人将宫墙朝后移两丈,将道路放宽,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虽然元世祖对赵孟頫的才华推崇备至,政治上却并不授以重任,其中的苦楚 和欢乐也只有赵孟烦自知,他更是寄情于书画之中,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安抚。身为赵宋宗室后裔,赵孟頫却入仕元朝,宦海一帆风顺,使其一生毁誉 参半。

  “清初第一写家”傅山最执于“人品高书品自高”,他的画也达到了很 高的艺术境界,渗透着孤高品格和崇高气节,“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 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画征录》)。傅山“一生重气节,以圣贤自 许”,认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而痛诋赵孟頫、董其昌之书,评 价其作品柔靡轻弱、不足为法。

  这样“以人论书”,显然有失公允和偏颇。平 心而论,赵孟烦不愧为一代艺术宗师,他浸淫于魏晋风度之中,其风雅精致 的气质和洗练简凝的技巧,为元明书画开一代先风。。傅山也不得不承认赵孟 頫墨迹“圆转流丽”,并甚爱之。以人论书的非难使赵孟頫屈沉艺史几百年, 但他仍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苏东坡、明代董其昌可以 和他相提并论。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 名扬中外,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 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 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 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 衰,为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篇章。

  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 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卓越贡献。

标签: 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