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研究资料(自撰及集注)定稿

非凡网 125 0

   陆羽研究资料(自撰及集注)

   总说明

   该资料分四部分:一为“陆羽年表简编”,自撰;二为“《陆文学自传》集注”,三为“《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集注”,四为《煎茶水记》。另有李齐物父子及张又新等人小传,《述煮茶泉品》一篇,分别附于该资料的第三、四部分,作为附录。各材料的由来及撰写、整理、集注说明,分见各部分文前所附说明。

   这些资料,当然并不充分,被我遗漏的还有很多,如陆羽的《游慧山寺记》、《论徐颜二家书》、《僧怀素传》,赵佶的《大观茶论》,以及今人的《茶经》研究专著等。可是,陆羽的另三篇文章,我不好再麻烦网友帮我检索;赵佶的这篇东西,虽然网上有电子版,但不符我基本只收唐人论查专著的标准,只好舍弃,虽然我就认为只有这篇东西才能算作《茶经》第二,连张又新的东西都还不配;今人的《茶经》研究专著,都不是我有资格得到的,所以连想都没敢想过。

   22:55 03-10-8;23:10 03-10-9肖毛

   一、陆羽年表简编

   缘 起

   约一周前,将超星版《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一书中所附“超长篇”陆羽传记摘要转成JPG且校成文本,欲将其缩为“简传”,附于上月始成的集注本《茶经》后,作为附录。然此“摘要”亦足有百余K,内容虽奢,文风更侈,杂乱无章;同一句话,前后竟反复出现多次,且详略不一;中间甚至还有变相的广告,实难忍受。耗时几日,勉力将其整理、删除至30多K,仍觉不妥。

   10月5日于网上得《茶圣陆羽生平介绍》(changchun.chinese.com/can/cdycwh-cslyspjs.htm)

  与《陆羽中晚年的行止》(changchun.chinese.com)二文,获益转多,亦无法将其与“超长篇”陆羽传一并“化零为整”。

   一筹莫展之际,忽福至心灵:以表代传,可乎?既萌此念,转复着手,虽资料奇缺,亦于二日内完稿矣。表成之际,“超长篇”陆羽传已由百余K锐减至不足8K,该书著者,自当得起灌水高手之名。

   6日,是表草成后,网友L为我从《全唐文》中检索到《陆文学自传》,方得据之重订错漏。多少狂喜,一个谢字怎堪承载?

   是表错漏必有,米少难炊,仅得“表”粥,非余之过。

   18:10 03-10-5初记;12:04 03-10-7再记

   说 明

   本年表主要据以下资料编成:

   1.《陆文学自传》(电子版,收于《全唐文》卷四三三)

   2.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电子版,收于《文苑英华》)

   3.《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舒玉杰编著 北京出版社1996年初版 定价24元,得自超星)

   4.网文二篇:《茶圣陆羽生平介绍》、《陆羽中晚年的行止》(佚名)

   5.陆羽诗及与友人酬唱小集(含唐人咏陆羽诗)(前日自电子版《全唐诗》中辑得)

   6.《唐才子传》(周本淳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 定价3.25元)

   7.《中国书画》(文物教材)(杨仁恺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90版,98年印 定价30.2元)

   8.《旧唐书》中华书局1991年印,全16册 定价109.65元

   9.《新唐书》电子版

   10.《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 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张传玺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 定价1.35元)

   年表共四部分,分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年间事,内容多半自《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一书“苦苦”辑得,因是书前后错乱不一,引用时往往仅可转述,无法另加引号。凡可加引号处,均简注为“《大观》云”。《大观》甚可疑处,惟凭两唐书重新推断、订正。引自两篇网文者,亦尽量注明引自何文,以便查对。年表各部分起首诗,均引自陆羽及友人诗,详见自辑“陆羽诗及与友人酬唱小集”。

   感谢上述诸书(文)作者。

   22:42 03-10-6肖毛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陆羽年表简编

   一、沈吟迹所误,放浪心自足——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24岁前)

   开元二十三年(735):3岁。因貌寝遭弃于湖北天门县西门外,为龙盖寺主持智积(俗姓陆)

   收养,受戒为僧十年,号“法海”。《大观》:智积…约于开元至

   贞元初在世。…寺唐时在复州竟陵县城西湖之滨…积公圆寂后…塔

   墓建于龙盖寺侧,并随之易寺名为‘西塔寺’…智积禅师被尊奉为

   ‘竺乾圣人’。…陆羽曾从江南返回故乡竟陵,祭拜…并在其塔庙

   之前种植竹筠。

   开元二十九年(741):9岁。始学文,心慕方外。因智积嗜茶,自幼为其侍茶,耳濡目染,

   故渐得茶道。据云,陆羽离寺后,智积曾多年不愿饮别人烹的茶。

   天宝三年(744):12岁。不肯一心向佛,与智积辩,积不能屈,迫以贱役。

   天宝四年(745):13岁。逃离龙盖寺,入戏班为伶人。

   天宝五年(746)七月:14岁。李齐物贬为竟陵太守,初识陆羽,对其甚为激赏,助至

   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苦学五年余。

   天宝十或十一年(750-751):18-19岁。学业就,遨游四方,沿江淮访茶品泉,凡五年。

   天宝十一或十二年(751-752):19-20岁。李齐物返京。崔国辅(678-755)因王鉷案,

   贬为竟陵司马。《大观》一书据陆羽《自传》中“出守

   竟陵郡”一句推断,李齐物调离后,竟陵太守位缺,故

   崔国辅改任竟陵太守。崔与羽为忘年交,凡三年,“谑

   笑永日”,相与较茶,别时赠以白驴、乌犎。

   天宝十五年(755):23岁。仍浪迹江湖间。五月,安禄山陷长安。七月,李亨即位,

   改元至德。是岁崔国辅卒。

   二、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肃宗至德、乾元、上元年间(24~29岁)

   至德元年(756):24岁。自陕渡江,孤鸿避乱。至吴兴(湖州)。是年起,于江南漂泊

   凡四十八年载,剑胆茶心,至死不渝。始撰诗书,凡五年,761年总成。

   至德二年(757):25岁。至吴兴乌程县杼山妙喜寺,与皎然为忘年生死交,友情历四十

   载而未褪,亦识妙喜寺僧灵彻。寓居妙喜寺三年。

   乾元二年(759):27岁。往江苏茅山访茶。

   上元初年(760):28岁。至太湖,访无锡水,后撰《惠山寺记》。返吴兴,结庐苕溪(妙

   喜寺东南),扁舟往来于名僧高士之间。始撰《自传》。戴叔伦、李冶、

   孟郊等或自是年起相继与羽结识。期间曾小别吴兴,赴南京栖霞山访茶,

   与丹阳皇甫冉兄弟相往还,并于运河边鱼竿村建造寓所,以此为中心,

   游历扬州、镇江等地,鉴泉较水,然未详其为何年。冉有《送陆鸿渐栖

   霞寺采茶》诗,冉弟曾亦有《陆鸿渐采茶相遇》诗。皎然曾有《往丹阳

   寻陆处士不遇》诗。

   网文《陆羽中晚年的行止》:“…据隆庆《丹阳县志》记载,仅玄宗天

   宝的十余年间,丹阳举进士的就有…皇甫曾、…皇甫冉等多人。此外,

   与陆羽友善的权德舆,也家居过练湖。因此,皎然《往丹阳…》诗,说

   明陆羽或因皇…权…等人的关系,也曾一度侨居过这里。”

   上元二年秋(761):29岁。《自传》脱稿,云:“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

   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

   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

   《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

   上中下三卷。”可见《茶经》初稿是年已成。

   三、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代宗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年间(30~46岁)

   宝应元年(762):30岁。陆羽之知遇者李齐物卒。据《大观》,是年起,陆羽以吴兴为中

   心,历时两年,为《茶经》定稿而对湖、常、苏、杭、越、润、明、婺、

   宣等州县考察,并在长城县(今长兴)顾渚山、义兴县(宜兴)唐贡山

   等茶山种植茶园,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写进《茶经》里的顾渚紫笋、会

   稽仙茗(即铸雪芽)、杭州灵隐、天竺所产之茶(即龙井),和宜兴阳

   羡茶等一批唐代名茶,大约都是陆羽在这一时期经实地考察研究、品鉴

   之后补入《茶经》。

   另,耿湋《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中有“顾渚入晨烟”句。

   宝应二年(763)至大历初(769):31-37岁。在润州江宁县龙山或常州无锡龙山有过

   临时寓所,皎然有《赋得夜雨空滴阶送陆羽归龙山

   同字》诗。期间,皇甫冉某年春卧病于太湖某别墅,

   陆羽自某地来探望,皇甫冉作《送陆鸿渐赴越并序》。

   网文《陆羽中晚年的行止》云,据此诗可知陆羽探

   访皇甫冉后,即前往越州(今绍兴)访问“尚书郎

   鲍侯”,或会“顺便游览杭州”,陆羽《会稽东小

   山》诗亦为陆羽到过越州之证。

   广德二年(764):32岁。据《茶经》,是年陆氏风炉始成。寓居太湖,或为该年始,

   凡二十余年,至785年止。

   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二年(767):33-35岁。自吴兴至常州义兴(宜兴)君山访茶。

   网文《陆羽中晚年的行止》:“宜兴和长兴山水

   相连,是唐朝和紫笋茶并名的常州阳羡茶产地…

   查宜兴有关方志,…找到了与陆羽情笃的皇甫冉

   曾置寓于此的记载。”

   大历三年夏(768)至四年春(769):36-37岁。皎然的苕溪草堂建成于吴兴府南,距陆羽

   760年所建苕溪草堂三十里。皎然《苕溪草堂自大历

   三年夏新营泊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

   评事衡四十三韵》诗曾纪此事。

   大历五年(770):38岁。皎然邀陆羽入住新建之苕溪草堂。皇甫冉约于该年卒。

   大历七年(772):40岁。据颜真卿(709-785)《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文“大

   历壬子岁真卿叨刺湖州”句,是年颜始入吴兴,初识陆羽,恐亦在该

   年。与张志和结识,或亦为该年。

   大历八年(773):41岁。入颜真卿幕,与皎然、周愿等五十余人共颜真卿编《韵海镜源》。

   期间常参预由颜真卿主持的宴游、联唱活动,结成《吴兴集》十卷。

   《全唐诗》中存《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等诗。冬十月二十一日,

   陆羽设计、颜真卿出资并题额、皎然赋诗(《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

   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之杼山“三癸”亭落成,号为“三绝”。亭未成

   时,羽曾寄桂与颜,颜赠以《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

   大历九年(774)至十三年(778):42-46岁。张志和或卒于此五年间。

   大历十年(775):43岁。颜真卿助陆羽建成“青塘别业”,或称之为“陆羽新宅”。

   大历十年或十一年(775-776):43-44岁。皎然曾访,作《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诗。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45岁。颜真卿返进京。

   大历十二至十三年(777—778):45-46岁。在君山建临时结庐隐居。皎然曾访,作

   《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诗。

   《湖州府志》:“陆羽别业在青塘门外。”《中国茶

   文化今古大观》一书据皎然此诗推断:青塘别业应在

   君山(义兴)之阳,罨画溪之畔,而非“青塘门外”;

   《湖州府志》中所谓“陆羽别业”在湖州城郊西北之

   青塘村,引皎然约于775年后所作《寻陆鸿渐不遇》诗

   中“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句为证,云:“因这时

   陆羽已在湖州青塘村建立宅院,故…将常州义兴…草庐

   名以青塘别业”。

   四、恨与清景别,拟教长路促——德宗建中、兴元、贞元年间(47~72岁)

   建中元年(780):48岁。《茶经》约于该年付梓。

   建中年间(780—783):48-51岁。诏拜太子文学,辞;改任太常寺太祝,亦辞。此

   事或在大历末。

   兴元元年(784):52岁。李冶(李季兰)因呈诗曾于长安潜即皇帝位、立国号大秦、

   改元年号应天的叛将朱泚,为德宗所杀。陆羽760年于苕溪结庐后,

   李冶曾与皎然、陆羽等往来。《唐才子传》云:“李冶时往来剡中,

   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还

   捧旧花归。…又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李冶病中,感陆羽探

   问,曾作《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陆羽《会稽东小山》诗似有

   伤李冶之意。《大观》一书认为,李冶“同陆羽经常往来剡溪幽会”,

   陆羽隐居上饶,恐亦为昨日红颜故。有学者云:“李季兰比陆羽大

   二十四岁,不大可能产生恋情”,未必确。

   贞元元年(785):53岁。皇甫曾卒。颜真卿卒。陆羽别太湖寓所,至信州上饶隐居,

   旋即营造新宅于府城西北,宅成时,孟郊来贺并作《题陆鸿渐上

   饶新开山舍》诗。同治十一年《上饶县志》:“陆鸿渐宅在府城

   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岗子。刺史姚骥尝诣所

   居。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

   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寺。”

   网文《陆羽中晚年的行止》云,期间,陆羽“曾顺信江经弋阳、余江等

   地一直到过鄱阳湖滨”;亦到过抚州,戴叔伦《抚州…答陆太祝三首》

   等诗可证:“戴叔伦,润州金坛人,…陆羽可能是戴叔伦领抚州时驻足

   …的。因戴叔伦和权德舆的关系,陆羽寓江西时…结识了…萧瑜、崔载

   华等…”;“据《上饶县志》,陆羽在萧瑜领洪州(今南昌)时,还曾

   ‘移至洪州玉芝观’住过”;“陆羽到过庐山,由其《题康王谷泉》诗

   句可知。正德《南康府志》中记载:陆羽‘尝梦游庐山,后抵此,果如

   梦中所见,欣然曰今非梦矣。’当时庐山属星子县,…《南康府志》星

   子县‘井泉’中,还载有‘招隐泉,旧名六(陆)羽泉…《茶经》品为

   天下第六泉’;‘谷帘泉…《茶经》品为天下第一泉’。”

   贞元二年(786):54岁。李齐物之子李复为容州刺史,凡三载。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

   著三感说》云:“愿与…马公,曩时俱为南海…李公复从事。公诏移滑

   台,扶风公洎予又为幕下宾。从容两地,七改星火”。据此,陆羽、周

   愿、马总俱于贞元二年入李复幕为从事,至贞元十年,李复任滑州刺史

   时,陆羽已离去,周愿、马总仍在李复幕中。

   《旧唐书·本纪第十二·德宗上》:“贞元…二年…以江陵少尹李复为

   容州刺史、本管经略使”。《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二·李复传》:“希

   烈背叛…复方在母丧,起为江陵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复为容州刺史、

   兼御史中丞…在容州三岁,南人安悦”。容州,今广西容县。

   贞元五年(789):57岁。李复迁广州刺史、岭南节度观察使,陆羽、周愿、马总亦从之,

   为从事。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二·李复传》:“在容州三岁…迁广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观察使。…晓于政道,所在称理,征拜宗正卿”。

   《大观》云,贞元四年,李复为江陵少尹、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在

   容三载,羽从之。《旧唐书·本纪第十三·德宗下》云:“贞元四年

   …乙丑,以前抚州刺史戴叔伦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

   《大观》一书,或将戴叔伦事,移作李复事欤?

   贞元八年(792):60岁。李复征拜宗正卿,羽或亦从之,或于是年重返吴兴青塘别业,

   闭门著书。

   贞元九年(793):61岁。李复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二·

   李复传》:“征拜宗正卿…未一岁…为华州刺史”。是年起,陆羽

   居苏州,长期寓虎丘,或许直至798年。期间,皎然曾来访,有《访

   陆处士羽不遇》诗。

   贞元十年(794):62岁。继续著书。李复任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刺史,周愿为从事。

   贞元十一年(795):63岁。撰成《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游金盖山

   (湖南南部),著《水品》一卷。网文《陆羽中晚年的行止》

   云:“江西和湖南一度均属曹王皋所领。据考,江西幕设在南

   昌,湖南幕即在长沙,从权德舆《送陆太祝赴湖南幕》‘此去

   佳句多,枫江接云梦’的诗句来看,陆羽在晚年,还由江西远

   足湖南。”而怀素(725-785)为长沙人,颜真卿得笔法于张

   旭,怀素又曾问问学于颜,间得张旭笔法。陆羽在入颜真卿幕

   府后(773年),可能与怀素有过往来,陆羽既善书,(香港

   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书法大辞典》

   将陆羽列入唐代书法家)该年入湖南,或当为旧友怀素作传,

   时未详何年,姑列于此。唐陆广微《吴地记》:“陆鸿渐善书,

   尝书永定寺额,著《怀素别传》。

   贞元十二年(796):64岁。仍寓居虎丘,品泉种茶。

   贞元十三年(797):65岁。李复卒于任内。

   贞元十五年(799):67岁。回吴兴,或因知皎然将圆寂事故。

   贞元十六年(800):68岁。皎然约于该年卒。

   贞元二十年(804):72岁。陆羽逝于吴兴。《大观》一书据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

   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推断,陆羽葬于“杼山妙喜寺前、苕溪之滨,也

   许…三癸亭附近”,与皎然塔毗邻。

   22:53 03-10-4;10:50 03-10-5;12:51 03-10-5;16:20 03-10-5;17:59 03-10-5肖毛

   二、《陆文学自传》集注

    集注说明

    该文收于《全唐文》卷四三三,《文苑英华》亦收,但我永远买不起这种大部头的书,在网上又没有检索的条件,只能从《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中一条一条,甚至半条半条地辑录,拼接。后又自“中国文艺网(茶文化)”( 条,计千余字,名曰“《陆羽自传》小辑”。

    6日得网友L所赠《陆文学自传》电子版全文,狂喜不止。正文虽为繁体,内无标点,但对该文片断熟悉至极,故断句、加注均毫不费力,两小时内即整理完毕。再谢网友L。

    22:31 03-10-7肖毛

   《陆文学自传》①集注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一作择)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諐也。②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讌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③

   始三岁(一作载),惸露,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院)。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④

   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一作择,一作载)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卉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堕,鞭之。因叹云:“恐岁月往矣,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⑤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缉学工书。”⑥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抚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白驴、犎牛,襄阳太守李憕(一云澄,一云枨)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已之所惜也,宜野人乗蓄,故特以相赠”。⑦

   洎至徳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⑧

   少好(一作九岁)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忠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⑨

   上元年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⑩

   【校记】

   1.“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句,电子版作:“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其中,“而有”二字必衍,故删之。

   2.“结庐于苕溪之滨”:电子版作“结庐于茗溪之湄”,“茗”字必误;“湄”,他书皆作“滨”,遂此二字意近,亦改之。

   3.“闭门对书”:电子版作“闭关读书”,据他书改。

   4.“羽将授孔圣之文”,他书均作“羽将授孔孟之文,可乎?”

   5.“著《谑谈》三篇”,他书作“作诙谐数千言”。

   6.“今从尔所欲,缉学工书”:电子版作“令从尔所欲,捐乐工书”,未必确,故据他书改。

   7.“提手抚背”,他书作“捉手拊背”。

   8.“因与之游处”,他书此无“因”字。

   9.“犎牛”,电子版作“幇牛”,错。

   10.“文槐书函”,电子版作“文槐函”,错。

   11.“秦人”,电子版作“泰人”,错。

   12.“虎狼当道而不諐也”,他书作“雨雪虎狼不避也”。

   【集注】

   电子版原文常有字义不明处,疑有脱字,“笃信”、“院”、“书”字为我据他书而补,故加注括号。文中有多处异体字,如“氷、闗、凾”等,均径自改为“冰、关、函”等,下不另注。其余古字,一仍其旧。

   ①“陆文学自传”:《中国茶文化大观》一书认为,陆羽“诏拜太子文学”不就,约为建中年间(780—783)事,据该“自传”末所云“上元年”知,当时陆羽与“太子文学”毫无关涉,故该文在脱稿时似应为《陆羽自传》或《陆鸿渐自传》。

   ② “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人认为该自传乃他人伪作,从这句看,也许有此可能。但该文所记,情感真切,可信度颇高,如为伪作,作者恐亦唐宋时人也。

   “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仲宣、孟阳,王粲、张载之字。比较一下《茶经》“七之事”原文:“汉…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晋…张黄门孟阳”可知:一,该文与《茶经》颇有渊源;二,陆羽既以“孟阳”自命,绝不会在《茶经》中称其为“张黄门”,故“张黄门孟阳”句颇可疑,恐非《茶经》原貌。

   “諐”:同“愆”,意即愆期。

   ③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据自编“陆羽年表”(下同),此时为上元初年(760)年,陆羽28岁。

   ④“始三岁”:开元二十三(735)年。“九岁”:开元二十九(741)年。“公执释典不屈”:时约为744年,陆羽12岁。

   “惸露”:惸,同“茕”。“露”:形容身上的衣服很少。有人认为“露”表示裸体,这于情理不合。据此推断,陆羽的父母可能是穷苦人,抚养不起他,便故意把他丢到智积和尚(积公)能看见的地方,希望他可以拣回一条命。如陆羽父母皆为狠心之徒,又何必让他“裸体”,直接掐死,岂非一劳永逸?

   “善哉,子为孝”:《大观》一书对此分析得很对,此当为讥讽之言,因为陆羽根本不知父母为谁,又谈何“为孝”?

   “染削”:染,沾染。削,削发,代指出家为僧。

   ⑤ “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令芟剪卉莽,以门人之伯主焉”:《大观》一书中,“陆羽…在唐玄宗大力倡导‘道为理本,孝实天经’的历史背景下…,以‘孝义’之论来对抗恩师的‘出世之业’,…拒绝…终生为僧之严命,…激怒了智积禅师,遂即以极其繁重的劳役和肉体折磨来惩罚”等句,讲的就是这时的情景。

   “卉莽”:《茶经》“一之源”中,亦见该词:“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此乃该文与《茶经》作者相同的证据之三。

   ⑥ “舍主者而去”:时为天宝四年(745),陆羽13岁。

   “伶正”:“正”,同“征”,役也。

   “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未详。“弄木人假吏”,指演木偶戏吗?或许,指制造玩偶?李肇《国史补》“陆鸿渐”条云:“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十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由此,虽可见陆羽身后曾被小贩当作出气筒,亦可见陆羽与“偶人”(木人假吏)的渊源。

   “藏珠之戏”:未详。像某种魔术,或唐时传入的某种西域“幻术”。

   “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智积此言,已为陆羽留下活口,但陆羽岂非池中之物?

   “令从尔所欲,可缉学工书”:“缉学工书”,电子版作“捐乐工书”。“捐”,舍弃。“捐乐工书”,即令陆羽弃乐工书之意,与“从尔所欲”意违;“缉”,继续。诗大雅行苇:授几有辑御。“工”,乐工。那么,“可缉学工书”就是:你可以继续学写《谑谈》之类的戏文了。这个意思,才与“从尔所欲”相符。智积退了这一步,死后陆羽才会去他的塔墓祭拜,不然,以陆羽的性格,绝不会再理他。

   ⑦ “天宝中…李公齐物,黜守见异”:天宝五年(746)七月,李齐物贬为竟陵太守,时陆羽14岁。“崔公国辅出竟陵”:天宝十一或十二年(751-752),李齐物返京,崔国辅因王鉷案,贬为竟陵司马,时陆羽19-20岁。

   “郢人”:善于歌唱者,指伶人。“酺”:聚饮。“沧浪”,疑非实指,即水湄之谓也。

   “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据下文,这位“邑吏”当为李公物所遣。

   “乌犎牛”:电子版原作“乌幇牛”,又说“一作犁,下同”,皆非。《茶经》“三之造”:“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犎牛臆者,廉襜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此又该文为陆羽所撰的证据。或许,写出“犎牛臆者”四字后,陆羽便想到了崔国辅呢。

   “文槐书函”:文,同“纹”;“槐”,说明函套的材质。《辞源》:“书函:封套曰函。书一套,信一封,皆称书函。”

   ⑧ “洎至徳初…子亦过江”:至德元年(756),陆羽自陕渡江以避祸,时24岁。

   “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至德二年(757),陆羽至吴兴妙喜寺,与皎然相识,时为25岁。

   ⑨“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天宝十五年(755),陆羽23岁。该年五月,安禄山陷长安,故《四悲诗》当为该年或下年所作。

   “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旧唐书· 列传第六十二·李峘》:“乾元…二年,以宋州刺史刘展握兵河南,有异志…”;《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田神功》:“上元…二年二月,生擒逆贼刘展,送于阙下。”故《天之未明赋》当作于乾元二年(759)左右。

   “《吴兴历官记》三卷”:《茶经》“七之事”中曾提到“山谦之《吴兴记》”,那么,陆羽撰《吴兴历官记》时,似应参考山谦之此书。

   “《湖州刺史记》一卷”:该自传应于761年撰于湖州,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云:“大历壬子岁真卿叨刺湖州”,据此可知,颜在大历七(772)年才到湖州。那么,陆羽为何这么早就写《湖州刺史记》?我想,如果真的有这本书,里面必有颜真卿事,故这句“《湖州刺史记》一卷”恐非“自传”原文。

   ⑩“上元年辛丑岁子阳秋”:即上元二年(761),时陆羽29岁。

    22:23 03-10-7集注

   三、《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集注

   集注说明

   该文收于《文苑英华》,初因无处检索,故仅自《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中辑出四条。10月6日,蒙网友L为我自电子版《文苑英华》中觅得繁体版全文,方窥其全豹。然后,据“两唐书”、《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自编“陆羽年表”、《辞源》等加以集注、断句。错注必有,然技止于此耳,况明日又需续作苦工,时不我与,遂罢手。

   18:21 03-10-7肖毛

   《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集注

   周愿

    古人之文,有旌物而为者,謌功而为者,诡时而为者,感旧而为者。旌物,谥也;謌①功,形也;诡时,诈也;感旧,情也。若乃折裂金石,骚牢鬼神,莫尚乎感也。予所作者,其感旧耶。

    客曰:何谓也?愿②与百越节度使扶风马公③,曩时俱为南海连率陇西李公复④从事,公诏移滑台⑤,扶风公洎予又为幕下宾,从容两地,七改星火⑥。今扶风公勲庸满世,文翰飞走,续镇南海⑦,作民父母;而愿才貌单薄,亦为刺史⑧。繇是二客双鲤殷勤于楚越陇西,短龄阅川而物故,予感一也⑨。

    陇西先人讳齐物,被大徳,尝为竟陵郡守⑩,公生于守之日,故名复。呜呼!愿以散拙,忝公先人之州;往为子僚,今刺父郡,悲夫陇西也。歌鐘⑾烬灭于池馆,九原⑿极零乎薤露,其感二也。

    愿频岁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之幕⒀,兄呼之。羽自传竟陵人,当时羽说竟陵风土之美,无出吾国;予今牧羽国,忆羽之言不诬矣。扶风公又愿于羽者也,代谓羽之出处。无宗祊之籍⒁,始自赤子,洎乎冠岁,为竟陵苾蒭⒂。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⒃,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⒄圣人也。羽,字鸿渐,百氏之典学,铺在手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加以方口谔谔,坐能谐谑⒅,世无奈何;文行如轲,所不至者,贵位而已矣,噫。我州之左,有覆釡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形,盖鸿渐之本师像也。悲欤!似顶之地,楚篁绕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⒆,枝筠⒇老而羽亦终。予作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摇楚风,其感三也。

    是为三感说:七言诗,以诗、以语陈事。(21)扶风公览三感之说,岂得不酸涕湿目,以著词致于塔下,冠愿鄙章之首耶?

   【集注】

    ① 謌:古同“歌”。

    ② 愿:周愿,汝南(今属河南)人。大历八年、九年曾在湖州参预颜真卿主持的《韵海镜源》总校工作,与陆羽当于是时初识。《旧唐书·本纪第十二·德宗上》:“贞元…二年…以江陵少尹李复为容州刺史…”。《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二·李复传》:“为容州刺史…在容州三岁…迁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观察使。”

    据此,我认为,德宗贞元五至八年间,即789~792年,李复迁“岭南节度观察使”时,周愿、陆羽亦俱在李复幕中,从后文的“曩时俱为”看,当时马总亦在李复幕中,但我于两唐书中均未寻得此证。不过,周、马、陆是自何时起方与共事(结识)的呢?细看这句原文,我认为,这三人共事,似始于贞元二年:

    “愿与…马公,曩时俱为南海…李公复从事。公诏移滑台,扶风公洎予又为幕下宾。从容两地,七改星火”。

    据《旧唐书》,李复贞元二年(786)为容州刺史,五年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观察使,十年(794)任滑州刺史。

    容州(今广西容县)、广州,皆属岭南道,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应属河南道,故曰“从容两地”(此处,“容”非“容州”之谓,因李复刺容州事在先);从786至794年,整算为八年,“七改”,当为实指。

    那么,贞元二年(786)至五年,即李复任容州刺史期间,周愿、马总就应该在李复幕中了;既然陆羽当时亦在李复幕,此三人初识,必在贞元二年。

    ③ 百越节度使扶风马公:马公,即马总。《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马总传》:“马总,字会元,系出扶风”。马总在宪宗元和八年(813)曾任岭南节度使:《旧唐书·本纪第十五·宪宗下》:“元和…八年…十一月…丙戌,以桂官观察使马总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旧唐书》认为马总死于穆宗长庆三年(824):《旧唐书·本纪第十六·穆宗》:“长庆…三年…八月,…检校尚书右仆射、户部尚书马总卒。”

    《新唐书》却说:《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马总传》:“长庆…二年,检校尚书左仆射,入为户部尚书…卒”。

    ④ “南海连率陇西李公复”:“李公复”,即李复(738—797),字初阳,京兆长安人,贞元贞元五年(789)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观察使,故曰“南海”;李复为李齐物之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故曰“陇西”;陇西,隋为陇西郡治,唐宝应后为吐蕃地。

    “连率”:有的本子作“连帅”。《辞源》:“连率”:西汉末王莽建新王朝,改郡守为连率;“连帅”:古十国诸侯之长名连帅。后来泛称地方长官。唐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我觉得,这两个词差不多,“连率”似乎更妥当些。 

    ⑤ 公诏移滑台:滑,滑州。贞元十年(794),李复任滑州刺史,周愿、马总仍在李复幕为从事,时陆羽已离去。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四·卢坦传》云:“李复为郑滑节度使…病甚,…复卒,诏姚南仲代之”。据《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马总传》,马总于“贞元中,辟署滑州姚南仲幕府”。李复既于贞元十三年(797)卒于任上,可见,李复死后,马总仍在滑州幕府。从周愿的“七改星火”看,李复死后,周愿大约即已离去。

    ⑥ “从容两地,七改星火”:详见【集注②】。

    ⑦ “勲庸”:功勋。庸,功劳。“续镇南海”:指马总于元和八年(813)任岭南节度使事,详见【集注③】。如周愿从贞元十三年即离开姚南仲幕,那么,到马总于元和八年“续镇南海”,中间又经过了十五年。沧桑人事,屈指可数;人事沧桑,谁可分辨?

    ⑧ “亦为刺史”:周愿约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任竟陵刺史。

    ⑨ “短龄阅川而物故,予感一也”:“阅川”:《文选卷一六·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高诱淮南子注曰:阅,总也。”此句大意是说:自己与马总共事虽仅十余年(786~797),即“短龄阅川”,但在这些年中,我们各自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世沧桑,目睹了几番物是人非。如今,当年的老朋友中,只剩我们两个,我这番“感旧”之言,也只有你才能理解,所以,我的第一个感慨,当然要因你而发。

   ⑩“齐物…尝为竟陵郡守”:“齐物”,李齐物,李复之父。天宝五年(746)七月,李齐物为李林甫所陷,谪竟陵太守。

    ⑾ “歌鐘”: 即编钟,此处泛指乐歌声。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青楼夹两岸,万家喧歌钟。” (《辞源》)

    ⑿“九原”:山名,在山西新绛县北。也作“九京”。礼檀弓下…注:晋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辞源》)

    这番“感旧”,乃对李齐物父子而发。746年,李齐物为竟陵守,卒于762年;786~797年,周愿入李复幕。816年,周愿竟然来到竟陵为官,而此时李齐物父子已零落有年,念及往事,周愿且悲且感,“歌鐘烬灭”等语,千载之后,仍蕴凄怆。文若无情,又何必文?于此益可知。

    ⒀ “愿频岁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之幕”:“频岁”,多年。“太子文学”,建中年间(780—783),陆羽曾诏拜太子文学而不就。“公”,自当指李复。周愿与陆羽结识的时间更久,前已提及。上段之“为竟陵郡守”,即为此段埋下伏笔,因陆羽亦竟陵人也。

    ⒁“扶风公又愿于羽者也,代谓羽之出处。无宗祊之籍,”:“扶风公”,指马总。“愿于羽者也”,马总曾与周愿、陆羽共事,也算陆羽的朋友。“代谓”:即代言,说明陆羽的一些经历,是周愿从马总那里打听到的。“宗祊”,宗庙。祊,庙门。

    ⒂“洎乎冠岁,为竟陵苾蒭”:“冠岁”,二十岁。“苾”,芳香。“芻”,同刍,刈草。《辞源》:苾蒭,梵语,佛教僧人的总称,意谓佛的弟子,或说比丘的异译。据陆羽自传,其十三岁左右即逃出龙盖寺,此处却云“冠岁”,似有掩饰陆羽与乃师冲突之意。

    ⒃ “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这几句话讲得躲躲闪闪,言辞亦简,实难断句。思来想去,仍将“之所”二字与“苾蒭”断开。

    “生”,生命。“活”,生计。“老”:指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

    “奉”:《辞源》:“奉,给予。左传僖三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陆羽是智积拣来的弃儿,故曰“生”;陆羽又是他抚养成人,故曰“活”,“老奉”。

     “教”,教诲;“如”,同。“其教如”,陆羽的佛学知识,自然也得自智积,故云。

    ⒄ “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圣人也”:“声闻”即“声闻乘”,意为“悟四谛”,“辟支”即“辟支佛”,意为“缘觉”。

    《辞源》:声闻,佛教三乘之一。梵语“舍罗婆伽”,意译为声闻。悟四谛(苦、集、灭、道)之真理而得道者,称声闻乘。省作“声闻”。

     辟支:梵语。亦称辟支佛,辟支伽佛,全名辟(避)支伽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不逢佛世,独自能悟,曰独觉;观十二因缘而得悟,曰缘觉。

     三乘:佛教以车乘喻佛法,学者接受的能力不一,分三种情况,称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者,悟诸谛而得道;缘觉者,悟十二因缘而得道;菩萨者,因六度而得道。

     乾竺:印度的古称。竺乾:印度的别称。也指佛。

   据此,“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圣人也”之意为:智积“悟四谛”及“十二因缘”,为“得道”者,故死后被尊称为自印度转世的佛门圣人,即“竺乾圣人”。如周愿在前言及陆羽与智积对抗事,旁人或许会认为这个老和尚不配做“竺乾圣人”,大概,这才是他故意不提陆羽逃离龙盖寺一事的真正原因。

   ⒅“方口谔谔,坐能谐谑”:方:正直。《辞源》:“谔谔:直言貌。史记六八商君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陆文学自传》:“诣伶党,著谑谈三篇”。“谐谑”一词,当本此也。

    ⒆“碧笼遗形,盖鸿渐之本师像也…塔中之僧…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

    “笼”,似指一种用以安放小像的相框。“碧”字,大概说明它的外框是用竹子制造的。“筠笼”,覆于香炉上的竹笼。“碧笼”是不是“筠笼”呢?

    “塔中之僧”:智积圆寂后,于龙盖寺侧建塔,龙盖寺随之易名为“西塔寺”,故全文名《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

    “羽种之竹”:据此可知,智积死后,陆羽来这里拜祭过。

    “天僧”:“天竺僧”之简称,智积死后被称为“竺乾圣人”,“竺乾”,意与“天竺”同。

    “影泥”:“影”,图像,即前面提到的“遗形”;“泥”,染黑,此似言香火之盛,智积亡时已久,故其“影”早为烟火薰黑。

    “破竹”:破,裂也。“碧笼”如为竹制,自可称之为“破竹”。

    “影泥破竹”:因智积承香火多年,故其“碧笼遗形”已为烟火薰黑。 

    ⒇“枝筠老而羽亦终”:《辞源》:“筠,坚硬的竹皮。礼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引申为竹之别称。”此言承上:智积“遗形影泥”,已令人有沧桑之感;今陆羽手植之竹亦老,竹在友亡,此情何堪?旧交纷纷零落,心中惟觉凄苦,身边倍感冷清,此情更不堪说。后面的“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摇楚风”句,感情更进一层:如时在夜晚,见老友亦一同承受香火(可见当有人于此祭祀陆羽),心中还会有点安慰,在清冷的白日,却只能暗自“遐叹”,独立“楚风”,衣袂飘飘,追思前事,恍如隔世。此句言简意深,思来令心大恸。

   (21)“是为三感说:七言诗,以诗、以语陈事”:

    在《全唐诗》中,有两句周愿的七言诗:“八十年前棠树阴,竟陵太守公先人。”诗前小序云:“愿与竟陵陆羽,尝佐岭南连帅李复幕府。后愿刺竟陵,则复已捐馆,而羽已先谢。复父齐物先亦为竟陵守,愿因为七言诗陈事。”

    那么,该文所言的“七言诗”,即应指此,当作于该文前,为一感说;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一书认为,“七言诗”中所谓“八十年前棠树阴”,是这样算的:天宝五年(746),李齐物从河南尹贬为竟陵太守;元和十一年(816),周愿任竟陵刺史。“首尾只有七十一年…八十年只是概数”。从该文的前三段看,“感说”的正是周愿与李齐物父子的这段关系,故曰“以诗陈事”,为二感说;

    “以语陈事”,即该文的第四段,集中谈及陆羽事,为三感说。

    18:07 03-10-7肖毛

    附: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二·李齐物传》

   齐物,…在官严整。开元二十四年后,历怀、陕二州刺史。…与右相李适之善,适之为林甫所构贬官,齐物坐谪竟陵太守。入为司农、鸿胪卿。至德初,拜太子宾客,迁刑部尚书、凤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清廉自饬,人吏莫敢抵犯。晚年除太子太傅、兼宗正卿。上元二年五月卒,辍朝一日。……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二·李复传》

   子复,字初阳,以父荫累官至江陵府司录。精晓吏道…性苛刻,为伯玉所信,奏为江陵县令,迁少尹,历饶州、苏州刺史,皆著政声。李希烈背叛…朝廷忧之。以复久在江陵,得军民心,复方在母丧,起为江陵少尹、兼御史中丞,充节度行军司马。伯仪既受代,以复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管招讨使,加检校常侍。…在容州三岁,南人安悦。迁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观察使。…晓于政道,所在称理,征拜宗正卿,加检校工部尚书。未一岁,会华州节度李元谅卒,以复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仍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贞元十年,郑滑节度使李融卒,军中溃乱,以复检校兵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营田等使、兼御史大夫。复到任,置营田数百顷,以资军食,不率于民,众皆悦之。十二年,加检校左仆射。十三年四月卒官,年五十九。废朝三日,赠司空…复久典方面,积财颇甚,为时所讥。

   22:09 03-10-6校

   四、《煎茶水记》及《述煮茶泉品》

      说 明

   《煎茶水记》收于《全唐文》,然初亦无处可查。10月5日,从网上寻得译文一篇,然后自清陆庭灿《续茶经》(收于中国工人出版社《茶经》)中所附两段《煎茶水记》原文,《太平广记卷三九九·水·陆鸿渐》中相关原文,( )网中所附一段原文,《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中所附部分原文,互相参校,剔除错字,方得其大略;缺失正文,均自网络译文大胆还原成古文,故名之曰“煎茶水记(辑本)”。

   10月6日,网友L为我查得全文,另有一篇《述煮茶泉品》;今晚,匆匆据之校出《煎茶水记》全文,括号中字,除原文注释外,均为我据他书所添,以全文意。

   《唐才子传》云:“张又新…喜嗜茶,恨在陆羽后”,读罢《煎茶水记》,甚有同感。一个陆羽,当抵得过十个张又新。另一篇《述煮茶泉品》,亦为寄“妒”之作,胡乱校出,作为附录。

   23:45 03-10-7 肖毛

   《煎茶水记》

      张又新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诚哉。信矣!夫显理鉴物,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徳垂先至,憇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而息,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题云:《煮(水)茶记》。

   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洁)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尠,挹岸水増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水之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

   唐州栢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顾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眀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陆曰:)“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李置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

   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万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禆于劝勉,故记之。

   附一:张又新、李季卿简传(摘自《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张又新:字孔昭。泽州陆探(今河北深县西)人。初为京兆解头,继为进士状头(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再为宏词科敕头(元和十二年,817),时号“张三头”。曾官祠部员外郎、江州刺史等。因与朝中案件相关,曾两次贬官。善为诗,喜品泉。

   李季卿(?——767):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西北)人。唐玄宗朝左相李适之之子。弱冠举明经,颇工文词。应制举,登宏词博学科,遂任京兆府户县尉。肃宗朝累迁中书舍人,以公事坐贬通州别驾。代宗即位,大举淹仰,自通州征为京兆少尹,继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振拔幽滞,进用忠廉,时人称之。季卿有宇量,性识博达,善与人交,襟怀豁如。其在朝以进贤为务,士以比多之。大历二年卒,赠礼部尚书。…《煎茶水记》所云季卿于代宗朝刺胡州,《旧唐书》季卿本传未及。

   附二:《唐才子传·卷六》所附李约、张又新小传抄

    李约:约,…嗜茶,与陆羽、张又新论水品特详。曾授客煎茶法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当使汤无妄沸。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畔泉涌,累累然;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老汤之法。固须活水,香味俱真矣。”…  

    张又新:…喜嗜茶,恨在陆羽后,自著《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等行于世。

   附三:《述煮茶泉品》

   夫渭黍、汾麻、泉源之异,禀江橘、淮枳土地之或迁,诚物类之有宜,亦臭味之相感也。若乃撷华掇秀,多识草木之名,激浊扬清,能辨淄渑之品,斯固好事之嘉尚,博识之精鉴,自非啸傲尘表,逍遥林下,乐追王蒙之约,不败陆讷之风,其孰能与于此乎!

   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若后颕挺,多孕茶荈;为人采拾,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塘者,以径山稀。至于续庐之岩,云衡之麓,鸦山,著于无歙。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然,而天赋尤异,性靡受和。苟制非其妙,烹失于术,虽先雷而嬴,未雨而檐,蒸焙以图,造作以经,而泉不香,水不甘,爨之、扬之,若淤、若滓。

   予少得温氏所著《茶说》,尝识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会西走巴峡,经虾蟆口,北憩芜城,汲蜀岗井;东游故都,绝扬子江;留丹阳,酌观音泉;过无锡爽慧山,水粉枪末,旗苏兰薪桂,且汲且缶,以饮以歠,莫不瀹气涤虑,蠲病折醒,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还观。

   信乎!物类之得宜,臭味之所感,幽人之佳尚,前贤之精鉴,不可及已。噫,紫华、绿英,均一草也;清澜、素波,均一水也;皆忘情于庶汇,或求伸于知己。不然者,丛薄之莽,沟渎之流,亦奚以异哉?游鹿故宫,依莲盛府,一命受职,再期服劳,而虚丘之觱沸,松江之清泚,复在封畛,居然挹注,是尝所得于鸿渐之目二十而七也。

   昔郦元善于水经,而未尝知茶;王肃癖于茗饮,而言不及水;表是二美,吾无愧焉。凡泉品二十,列于右幅,且使尽神,方之四两遂成。奇功代酒,限于七升,无忘真赏云尔。南阳叶清臣述。(泉品二十,见张又新《水经》)

   23:26 03-10-7乱点

标签: 黄庭坚诗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