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是由于接触书法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有它本身 的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便可找到书法欣赏的途径。―、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整体把握书法艺术: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书法欣 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袁昂《古今书评》说: “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这些形象的描述,显然都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 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那就毫无美感可言;如果没 有联想和想象的补充及再创造,也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
“因为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形势, 却是动作的成果。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 得通过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 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沈尹默《书法论丛》) 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这样,视觉形象才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要想通过书法欣赏来提高书写 水平,也只有依赖于这种积极的能动的欣赏才能实现。任何一件书法作品,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总是带着书家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思想感情诸方面的烙印。
因此要想进人 更高、更复杂、更深入的欣赏,还必须了解作品的文字内容、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经历等等。所以说,欣赏书法作品,在看有形的字体时,还要了解它字外的东西。这也是对书法欣赏者提出的一个要求。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纵观全局,对书法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略的印象。
因为书法属于视觉艺术。当人们的眼睛接触到书法作品这个 客观对象时,便对作品产生了感觉。这种感觉只是对作品形式的外在反映。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 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彩、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二、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而书法艺术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静观默察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才能领略作品 中深藏着的意蕴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 惊人之妙,以致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味。
对感觉材料进一步综合,便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觉形象。由于知觉的刺 激,欣赏者产生联想和想象,给作品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这时的欣赏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要想进人理性阶段,还必须进行深入的、反复的欣 赏,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 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模拟作者的创 作过程。
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三、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 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形势,却是动作的成果。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両,无声的音乐”。
欣赏书法的同时不能把书法当作是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抽 象的符号,那就谈不上美感;如果不加上联想和想象的补充及再创造,也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 联想和想象。四、 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増加知识内涵: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还应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 景);具备一定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別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
登泰山观日出,踏钱塘弄春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五、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书法欣赏是一种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思维活动。书法属于视觉艺术。当人们的眼睛接触到书法作品这个客观对象时, 便产生了对作品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是对作品形式外在形状的反映。
在这个基础上对感觉材料进一步综合,便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觉形象。由于知觉 的刺激,欣赏者产生联想和想象,给作品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六、书法欣赏,仁者见仁: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说法。
由于人们的文化程度、性情气质、审美经验的差异,因此在书法欣赏中往往出现 不同的爱好。有的极为喜欢欧体的险劲美,有的极为喜欢颜体的浑朴美, 有的极为喜欢柳体的挺健美;有的极为喜欢赵体的遒丽美……。
标签: 黄庭坚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