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诗“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该怎么解释?

非凡网 43 0

网上对此句的解释是错的!

这首诗目前没有完整解释,网上可查询的是“郑公”指的是郑国公魏征,而最大原因是因为诗中有“贞观”二字,并且对句有“封彝”,而将“封彝”解释为唐初的大臣封德彝。

但从全诗来看,魏征和这首诗的基调完全不符,甚至相互冲突。那么,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呢?

小可偏向于有,这个“郑公”指的不是魏征,而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世称郑公,而且他在大唐贞观年间,被列位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那么这首诗里的“郑公”是魏征,还是郑玄?小可粗略地分析一下,极有可能是错的,但小可认为是对的,如若不对,权当胡扯一番。

此句源于宋朝诗人黄庭坚五言排律《岁寒知松柏》,全诗如下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为了分析一下尾句的“郑公”,自然解释全诗才会更好,容小可啰嗦一番。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天生,天然生成,命中自有。如乐天《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

独,独特,孤独,特立独行,如《礼记·儒行》有一句“儒有特立而独行”。

贯,连接,贯穿,相通,如成语“气贯长虹”。

四时,四季。如《礼记》中“天有四时,春夏秋冬”。

此联解释为:松柏天生独特,四季青青。

郑玄毕生都在从事整理古代文化典藉工作,所以青青贯四时,更像是说郑玄,而不是魏征。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后凋,凋同彫,彫即雕,因为诗名为“岁寒知松柏”,所以这个典故一定出自于《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如杜甫诗“寒松竟后凋”,常常比喻有晚节。这一点与郑玄守节不仕极为吻合。

节,气节,操守。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岁,指岁月。

大寒,节气名,特别寒冷。借指晚年郑玄被禁锢,但在十四年的禁锢的时间里,他仍然不忘研究学问。

此联解释为:坚守晚节,无惧风雪。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惨淡,光线暗淡,引伸为环境艰苦。如辛弃疾《鹧鸪天》“诗在经营惨淡中”。

轮囷,原指盘窝弯曲之意,郑玄解注为高大之意。如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万方来合杂,五色瑞轮囷。”

涧壑,原指山谷溪涧,后来指隐居。如范成大《秋日杂兴》“苍筠如苍玉,乡是涧壑姿。”巧的是郑玄在晚年也是隐居在家乡。

此联解释为:环境艰苦,致力著书,终成大师,避世隐居。

是的,这和魏征的风格完全不符。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蝼蚁,形容力量微小的人。穴,山洞,形容居住地方贫苦。如杜甫诗《遣兴》“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还有一个证据,就是郑玄当年曾经住在一个石屋里。

斧斤,就是斧子之意,此处引伸为刀斧。如方岳词《沁园春》中“纵斧斤脾睨,何妨雪立,风烟傲兀,怎问春回。”这与郑玄晚年被强行逼迫随军的情景很像。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摇落,指零落,凋残。如曹丕《燕歌行》“草木摇落露为霜”,这里引伸为指死亡。

婆娑,词意比较多,联系后面两字,此处应是本意,指树木被风吹后盘旋和舞动的样子。如白乐天《寓意诗》“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万籁,各种声响,如东坡《减兰》“万籁收声天地静”。引伸为郑玄身故后,郡守以下官员和一千多名弟子不约而同地抬眼麻戴孝。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扶,原意为挽,引伸为归正,正名。如王安石《次韵信都公》“天方选取欲扶世”

贞观,原为正大的道理,源于《周易》“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唐朝贞观年号也是取《周易》此意,小可认为,这一处是双关,同时暗指在贞观年间,郑玄位列二十二位先师,配享孔庙。

封,封赏,加封。彝,原指宗庙器具。显然,这个封和彝,指的就是封为先师并且配享孔庙。

解释完此诗,不难发现,这些面的关键字如下。

毕生著书,坚守晚节,隐居家乡,藏于山洞,被迫随军,众人披麻,贞观正名,配享孔庙。

符合这些条件的,不是郑国公魏征。

而是郑公郑玄。

黄庭坚的诗“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该怎么解释?-第1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黄庭坚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