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书法有什么特色?

非凡网 57 0

黄庭坚(1045—1105),“宋四家”之一。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袓。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幼警敏,早年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倶游苏轼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

  宋哲宗绍圣初,因修撰《神宗实录》失实而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的书法,富有创新精神,与苏东坡同为“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其楷书取法颜真卿、褚遂良而自成一家行书效法颜真卿、杨凝式,尤得力于《瘗鹤铭》。黄庭坚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学习,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黄庭坚的笔法以侧险取势,显得雄强茂美,与苏轼并称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极具个性的长画,顿挫而伸展,形成中宫紧收、四向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黄庭坚的草书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

黄庭坚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进行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帖》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秣。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花气诗帖》《廉颇蔺相如传》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书论有《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论虫书》等。

黄庭坚的书法在当时就风靡朝野。宋徽宗曾学习过黄庭坚的书法,他称赞黄庭坚的书法说:“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斜高上,无不如意。”和尚惠洪作诗说:“己作闭门稀识面,千金争购暮年书。

  ”元、明、清三代学习黄庭坚的人也很多,赵孟兆页说:“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还有人说黄庭坚书法得到庄子、列子的旨趣。清乾隆皇帝也非常推崇黄庭坚,说他自己“就中名迹夥,惟爱鲁直叟。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翁方纲对黄庭坚更是推崇备至,吟诗几十首赞其书法,而且都说得极为恳切:“先生笔力走雷霆”“光芒万丈扶屋椽”“破壁风雨横江天”“青天化作一张纸,涪翁手腕谁与争”。

  康有为也赞扬黄庭坚的书法说:“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秣……有高谢风尘之意,当为第一。”。

标签: 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