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问答】
《望天门山》是唐·李白写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一首七言绝句。天门山位于安微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称博望山)与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然门户,因此得名“天门山”。此诗重在写景,不属于“边塞诗”。
借此话题,我来说一下唐宋的边塞诗有何特点和风格。
首先来说,边塞诗在美学意义上呈现出的是:雄浑、悲壮、磅礴、浪漫、现实等不同的风格。
其次,唐宋两朝,时间跨度较大,不同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边塞诗的风格走势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变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是这些风格的表现并不以唐宋两个时代共同所有。因为唐朝前期,国家昌盛,政治清明,统治阶级较为强大,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导向己转变,这就导致诗歌的前、后期变化较大。而宋朝因为统治阶级对外总体政策的改变,致使诗歌风格的发展趋势都有一个较大的转折。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唐宋不同风格的边塞诗有何独特之处吧。
一、唐朝轻松明快风格唐朝诗人针对边塞地界独特的地理风貌,表达当时的风土人情,浓墨重彩的去对边塞景物做具体细致的描写,同时也对独特的景物进行歌咏。
如“文章四友”的边塞诗:
君不见走马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首诗描写边塞山川风物以及行旅征战生活,抒发军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则注重写景,可以把边塞景物写的神奇瑰丽,同时将他的豪情融入诗中。如他的《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序》诗中,便描写了唐军不可阻挡的气势:
上将拥旎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二、唐朝边关军士思乡风格战争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残酷的。不论在唐朝初建国之时的自卫战争,还是安史之乱的收复战争以及晚唐时期的割据战争,都会因为战争给天下百姓、从军将士带来伤痛和苦难。正如卢照邻的《关山月》中,表达的就是将士们对家中父母妻子的牵挂,以及这份牵挂中的无奈之情,更感叹自已为了国家只身赴死,但是有谁又会知道我的存在呢?
这些将士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忧思还是无奈,都被边塞诗人通过描写抒发并表达了出来: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出谢中妇,时看鸿雁天。又如王昌龄,他在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都有所创新,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重在表现边关将士们的艰难困苦、漂泊无意和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性,他的创新主要在于看到并描绘出了整个边塞全局的悲伤意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不再以描写边关的苦寒为重点抒发思乡的情感,而是通过边关独特的情景,空旷无人的黄昏,悠远绵长的笛声,通过秋月无边抒发忧愁无尽、漂泊无奈的痛苦之情。
这样写出的情感,丰富了边塞诗的现实主义内核,也能够使读者直击心灵,写出来广大戍边诗人和将士的共同感触。
三、宋朝边塞救国风格宋朝边塞诗的写作表达情感中,他们主要通过边塞诗表达忧国忧民、对朝廷腐败、无能的痛楚,从而表达自已救国救民的心情和志向。
如苏舜钦的《庆州败》,就记述了当时宋与西夏战争的失败,作者痛心疾首的批判了朝廷在边防战略部署的失误和边关将领的无能: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聘山岳倾。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宋朝诗人以边塞诗作为抒写方式,通过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抨击社会的黑暗性,同时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已要救国立身的高风亮节,讽刺当朝的无能和软弱,不仅不敢反击,还主张议和低头,所以大部分诗人创写了很多很多咏史怀古的优秀诗篇。尤其是通过回想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的风姿为议论方式,从而达到抒发个人感情、议论国事的目的。
例如北宋末期吕本中就写下了《柳州开元寺夏雨》,诗人借李安民和班超的典故,表明自已的心意,诗者不并希望能够有高官厚禄,实际上就是抒发对朝廷当局不满的一种姿态,同时将自已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在南宋像这样以爱国为主调的边塞诗,是寄希望于朝廷能够抗战救国收复失地,恢复以往国强力胜的局面。然而,只能是空发情感而无力回天,所以这类作品较之北宋更为兴盛。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标签: 岑参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