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心里大概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气定神闲的中老年男子,站在青山绿水之间,手握一支菊花。就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上,那些几乎看不清楚的小人,跟环境融为一体。
但这个形象,就像时尚杂志的封面,是修图修出来的。那真实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呢?
没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流传很少,他死后,才过了50年,人们甚至都搞不清楚他的名字到底是什么了。有人说他字渊明,还有人说他字元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从世俗成就来衡量,陶渊明只是个小人物。他在家族里的名望不高,官做的也不大,没有太多事迹可讲。
即使是陶渊明的那些官方传记,其实也有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以隐士和诗人的身份留在历史上的。在官方史书上,陶渊明的传记有4个版本。这4个版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开篇勾勒陶渊明的基本形象,用的素材都来自陶渊明自己写的文章《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隐士,他无踪无迹、无名无姓,因为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叫五柳先生。
这些传记的作者都觉得,《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不过,这么说其实不太合适,因为陶渊明自己一上来就说了,五柳先生是个传说,我们不知道他是谁。
你也完全可以把《五柳先生传》当小说来看。陶渊明用旁观的视角描绘了五柳先生,他先说五柳先生这个人喜欢看书,喜欢写文章。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你肯定不陌生,好多读书人都喜欢拿这句话来自况。
速写画完,陶渊明又写了一个生动的细节。他说,亲朋好友都知道五柳先生好喝酒又买不起,就会请他去家里喝酒。他喝爽了起身就走,根本不在乎人情世故。这个人,一点不在乎得失荣辱,就这样度过一生。结尾,陶渊明还借别人之口夸了一下五柳先生。他是这么说的,如果说有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说的就是五柳先生。真不知道他是生活在哪个美好时代的人。
陶渊明这么写,其实是在跟他的读者玩文字游戏。他一上来就宣称五柳先生是虚构的,但是他的写法又很像《世说新语》那种笔记小说。当时的人,一般可都是把这种笔记当真事看的。
而且,他一方面用旁观的视角来观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有点像孔子夸赞的颜回,他好饮放荡,又有点像竹林七贤。他们都是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他又好像能进入到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他知道五柳先生喜欢什么,明白他怎么看待人生。
这样的写法会造成一种效果。你会觉得,五柳先生,是他也不是他。就像桃花源,存在也不存在。如果说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那五柳先生,就是他心中理想的自我。
然而,当时的人们似乎对《五柳先生传》信以为真了。从晋朝开始,传记作者在给陶渊明写传的时候,都说《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在写他自己。于是,他们在写陶渊明生平的时候,也会根据是不是符合“五柳先生”这个人设来筛选故事。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很多学者都指出过,它是虚构的。
在魏晋时期,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世说新语》里就记载了好几个类似的故事。最合理的解释是,传记作者是因为这个故事特别符合“五柳先生”的人设,能更好地解释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回家,才把它安在了陶渊明身上。那陶渊明到底为什么辞官呢?他自己在《归去来兮辞》里的解释是,因为家人去世了。这个解释是不是太没有戏剧性了?于是,传记的作者很有默契地集体忽略了这个细节,选择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来解释他隐居的原因。
我们甚至可以说,史书里那个所谓的真实的陶渊明,只是《五柳先生传》的加长版。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人质疑过史书上《陶渊明传》的真实性。比如近代学者陈寅恪,他就曾经提醒我们,真实的陶渊明没有那么简单。他也有不满足的一面,也有不淡定的一面,也有矛盾,也很纠结。但是,后世的人们似乎还是更愿意接受五柳先生版的、简单化的、理想化的陶渊明。
这只是因为人们看不到学者看到的真相吗?显然不全是这样。如果细读《五柳先生传》,就算没有学者细微独特的洞察,你也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就说一点吧,文章里有好多个“不”字。这种否定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呢:说不要富贵,能忘贫贱,其实都是忘不了,要说服自己罢了。这话是朱熹说的,这种心态,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体会。
陶渊明让我们以为,五柳先生可能是他,或者说,他希望五柳先生可以是他。他的这种理想,通过后人为他写的传记实现了。这么看来,你甚至可以说,陶渊明的隐士形象,就是他自己一手打造的。
标签: 陶渊明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