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上句为仄仄仄平仄仄仄格式,可拗救吗?
前言先回答这位诗友的问题,这种句式一般不被认可为格律诗(近体诗)的拗句,古人有专门的论述,王力先生介绍拗句时,这个句式也被归为古体诗的句式。
不过在唐诗中也有这种句式的用法。
一、平平平仄仄的变格三仄尾仄仄-仄平仄仄仄,是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化而来。前面两个仄仄没有问题,不需要考虑,我们只看后面五个字:仄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常用变格就是三仄尾:平平仄仄仄,三仄尾在唐诗中被认为是格律诗句式。但是前两个字必须是平平,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就被认为是古体诗的句式了。
大家在《唐诗三百首》中可以看到这种使用句式的“五律”,例如《留别王维》[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只应守寂寞:第七句”只应守寂寞“,仄平仄仄仄。
在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出律的律诗,切不可作为格律诗的依据。有兴趣的诗友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学习诗词不可不知的秘密 藏在《唐诗三百首》里的12种奇怪的律诗》。搜索文章题目即可看到。
二、古人对于“仄平仄仄仄”的评价1、清朝咸、同年间诗人董文涣在《声调四谱》中便说:
“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平平仄仄仄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仄尾,董文涣认为这不是古体诗的句式,属于拗体律句。另外他所说 ”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是指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平平仄仄仄,不是仄平仄仄仄,所以“无夹平”。
如果这里“夹平(仄平仄)”,很明显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句的大忌。清朝大家王士祯关于孤平的说法是:没有连续两个平声就是孤平。
2、康熙时期地赵执信曾经求教声调于王士祯,王士祯不肯教他,于是
“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钩稽,竟得其法 ”。赵执信《声调谱》中也讲到: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3、刘颁的《中山诗话》关于 三仄尾
唐朝有些字的发音,到五代、宋朝已经有了变化,宋朝刘颁的《中山诗话》中有这样一个记录:
白乐天诗曰:「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今人不用厮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声,陶谷云「尖檐帽子卑凡厮」是也。.....................二公诗自非语病刘颁说,请,在唐朝是平声,所以”请钱不早朝“是符合律句的三仄尾:平平仄仄仄 ,所以说白居易这句诗”自非语病“。可见宋朝人已经很明确地认为“仄平仄仄仄”不是律句了。
三、常见的格律诗变格与拗句1、平平平仄仄
这种句式有两种变格,三仄尾:平平【仄】仄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刚才说的仄平仄仄仄,就是不是格律诗句式了。
2、仄仄平平仄
1)半拗体 仄仄【仄】平仄
这种句式有一个变格:仄仄【仄】平仄,这种叫做半拗体,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救拗的方式是对句平平平仄平,第三个字一定要平声即可。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第一句“静夜四无邻”,“四”半拗。对句“荒居旧业贫”,“旧”是仄声没有救拗。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张籍《没蕃故人》中“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长“救拗”断“,这是对句救拗。
许浑 《早秋三首》”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也是对句救拗。
半拗体救拗与不救都行。
2)第三字变成仄声 拗句必救 仄仄平【仄】仄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平仄仄【仄】仄,救拗:中平【平】仄平。第三个字一定要平声即可
3)第三四都变成仄声 拗句必救 中仄【仄仄】仄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中仄【仄仄】仄,中平【平】仄平。第三个字一定要平声即可
七言律诗的例子有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这种句式的第一个字平仄不拘,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属于一种。
结束语古人关于救拗,流传下来的理论散见一些诗话中。 今天我们关于拗体与救拗大多参考王力先生的理论。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格律诗的拗体与救拗 唐朝人称为讦调 宋朝称为拗句》。
@老街味道
标签: 喜外弟卢纶见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