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

非凡网 121 0

文/吕桦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张图片-非凡网

陶渊明像(明)王仲玉绘

中国赏石界将陶渊明尊称为“赏石祖师”,因为他有一块“醉石”,但仅仅因一块石头就能称为祖师吗?当然不能。那么陶渊明的“赏石祖师”表现在哪里?他能担当起“赏石祖师”的名号吗?本文试从人格魅力、文学成就及影响、美学理念和醉石四方面解读这些问题,并希望对中国赏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2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壹 • 人格魅力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人 格的高下、优劣,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以及在 历史与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陶渊明正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骨气和恬淡高洁的品行,在中国文化中树立了崇高的地位,为后人敬仰。隐退后,尽管有时窘迫得 “寒馁常糟糠” ,但他宁愿守穷,坚持节操,也不愿同流合污。对待生活,陶渊明到老仍然以“肯人情寸阴”来自勉,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来加强修养。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3张图片-非凡网

其实陶渊明不但是平和恬淡的,也有刚毅果敢的一面。他的一些诗被鲁迅先生称作“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刚毅之人作恬淡之语,尤能感到隐退背后的复杂与深邃。这种恬淡与刚毅的结合,也更能彰显陶渊明人格的伟大。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4张图片-非凡网

陶渊明去世后,挚友颜延之写了一篇著名的诔文,私溢陶渊明为“靖节先生”。“靖节” 表达了对陶渊明重义尚节的肯定和赞美。历史学者李冬君写有《有种人格叫老农一一读陶渊明》的长文。文中说,中国古代文人有二种选择一一“外仕则隐,由隐转仕”,而陶渊明则隐得决绝,直接退出了仕途,走上“老农”之路,用老农的生活方式还原人“生而自由”的最后尊严,孕育了殊美的人格。文章最后写道“一个民族,仅有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有伟大的人格来支撑” 。陶渊明崇尚节义的高尚品德正是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陶渊明这种崇高人格和道德品行使他不愧于“祖师”的称号。

贰 • 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被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钟蝶《诗品》)、中国田园诗之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中国历代文人除了敬慕陶渊明高风亮节的品行,还心仪陶诗朴素自然、真淳平实的文风诗品。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朱嘉这些历代数得上的大文豪均作文以彰。尤其宋代苏轼《与苏辙书》更直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他说渊明诗“质而实绪,擅而实肢,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意思是,不仅魏晋以来诗人,就连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也不及陶渊明。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5张图片-非凡网

收藏:尚悦 摄影:陆舜冬

陶渊明的文赋与他的诗一样为人们传诵。《桃花源记》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社会,是农耕社会中国人追求的“中国梦” 。

陶渊明的影响还超越了国界,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日常生活的诗》中评论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 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时至今日,国内外陶诗研究仍持续不断,形成了与“红学” 、 敦煌学”一样的 “陶学” 。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6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叁 • 美学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公元137 ~420年)。这个时期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第一:王著之的书法、顾皑之的绘画、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士人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同时奠定了中国赏石文化美学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7张图片-非凡网

桃源问津图(局部)宋·文徽明绘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平白朴素是陶诗的最大特点,也是陶渊明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陶诗文笔恬淡高远、 朴素直率, 如著名的《饮酒》(其五)诗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之旬,将寄兴和自然美融为一体来源于他的率直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如明代唐顺之所说“信于拈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8张图片-非凡网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保持了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这种美被后人推崇和效仿,是陶渊明美学思想的灵魂,也映照在后人的赏石观中。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9张图片-非凡网

中国肯代是文人玩石。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并在石上题诗:“倦鸟得茂树,泪鱼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白居易以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和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表达了眼依自然的情慷(文姓《观赏石鉴赏与收藏》)。中国赏石的名句, 如:“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云片,截断碧云根”(白居易《太湖石》);“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苏轼《双石》);还有陆游的“石不能言最可人”等,都是形神兼备、石人相依、情景交融。作为陶渊明的拥趸, 都可以看到陶渊明美学思想的深刻烙印,是中华赏石文化美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0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肆 • 中华第一石“醉石”

公元404年陶渊明归隐柴桑(星子)躬耕务农。酒后常醉卧栗里附近的一块巨石上,后人将此石称为“醉石”。这便是史载最早被文化人命名的第一块纪念石,据此后人将陶渊明称为 “赏石祖师” 。

醉石位于庐山南麓星子县温泉镇般若峰虎爪岩下,石长4米,高宽各3米余,石面平整如桌,上面刻满了题刻和诗文,是从山崖上滚落的巨石。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1张图片-非凡网

醉石

像虎爪岩下这样的大石,庐山不知有多少。但正是由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才使得这块石头有幸与诗人一样名传千古。(清)袁枚在《过柴桑乱峰中摄梯而上观陶公醉石》中写道 “先生容易醉,偶而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金床玉几世惺有,眠者一过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柴桑, 胜立穹碑万年长” 。

1179年朱嘉知南康军(军恰在现星子县),在唐“醉石馆”遗址上建“五柳馆”,后又建了“归去来馆”,并在醉石上手书“归去来馆” 四个大字。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2张图片-非凡网

“归去来馆”朱熹手书

醉石上除了“归去来馆”,还刻了许多诗词,如:北宋程师孟《醉石》:万切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明嘉靖四年郭波澄《题醉石》:“拥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轻。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处?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日醉,尘梦几人醒” 。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3张图片-非凡网

归去来辞图(局部) 元·钱选绘, 图上有乾隆题画诗

醉石,也多见于古人的记载,如:南宋《周必大庐山后录》“陶渊明醉石有均处,俗云陶 公枕痕” 。明林有麟《素园石谱》“陶渊明所居栗里有大石,洲明常醉眠其上,有曰醒酒石”。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4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1987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醉石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4块省级奇石重点文保单位之一。现星子县政府建有醉石公园,公园建有碑廊,刻有古今颂陶诗词和书画, 醉石侧建有观石台,可居高观石。

作者曾多次觐拜醉石。2014年6月,作者参加“中国首届庐山石文化博览会”,曾写有《建设中国庐山石文化艺术城要打好陶渊明和醉石牌》的建议,同年 9月 30 日作者随中石协领导和各省 嘉宾同往醉石, 并合影留念。在《建议》中作者提出:深入挖掘陶渊明和醉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理论和历史的高度树立中国赏石界的代表人物和标志物;建立中国醉石博览园;出版、拍摄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举办陶渊明和醉石高峰论坛;成立陶渊明和醉石文化研究中心。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5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醉石集中体现了陶渊明高风亮节、守朴归真的人格魅力,作为“中华第一石”,醉石是中华赏石界的标志,也是陶渊明“ 赏石祖师”身份的象征。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6张图片-非凡网

伍 • 结语

写到这里,陶渊明到底给了我们那些启示呢?作者想到了以下几句话:

淡泊名利,以石为友。

守朴归真,人格为首。

固守家园,自然为本。

情景交融,艺术追求。

这32个字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是他给我们的启示和忠告, 是中华赏石文化的真谛和本原, 也是每个赏石者应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7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陶渊明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但是作为中华“ 赏石祖师”,赏石界对陶渊明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尝试解读这本书,从中寻找中华赏石的真谛。更希望广大石友、学者和赏石爱好者广泛参与,共同挖掘这个文化宝库。文中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陶渊明与中国赏石文化-第18张图片-非凡网

摄影:陆舜冬

主要参考资料:

[1)顾鸣塘,华夏奇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10

[2)雷敬敷,观赏石美学概论,中国观赏石鉴评师培训班指南,中国观赏石协会,2010.4

[3]文姓,观赏石鉴赏与收藏,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4

[4]黄新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5)李冬君,有一种人格叫老农一读陶渊明,经济观察报,2015.1.12

[6]吕桦,江西名石与名人,宝藏,2009.8

[7]桑行之等,说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7

[8]陶勇清主编,庐山历代绘画精品百幅,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10

标签: 陶渊明金刚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