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从他的生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丹在吴国立下军功,成了一名大将,给整个陶氏家族带来荣耀。后来吴国被西晋灭国,作为亡国之将,权势一下衰落,其子陶侃,也就是陶渊明的爷爷从小就生活在贫苦之中。青年时西晋逐渐衰败,东晋势起,陶侃应征入伍并立下战功,封为“军功贵族”,陶氏一族重新走上辉煌,但好景不长,因为常受到门户排挤。自西晋以来,当时的门户制度深严,可以说西晋、东晋社会就是一个讲门户的社会,像陶侃这种仅仅靠一时战功而跻身贵族阶层的人常常会遭到皇室、宦官的排挤和打压。没几年家道中落,甚至没落,陶侃被人称“寒士”,所谓寒士,在当时就是无权,无势还无土地,被孤立于上层社会。陶渊明曾作有《咏贫士》一首: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务,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其中“孤云独无依”蕴含陶氏家族无所依靠,被排挤打压的现实。
正因如此,陶渊明青少年时代是生活在贫穷家庭的,但不忘读书习儒,人称寒素之士,尽管如此,但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在陶渊明后来的很多诗作中均体现了追忆青年时代生活的内容。青壮年时应征当过“州祭酒”(古代一种小官职),但不久辞官,后又当过县令,每当上面派人来督查,必躬身迎送,繁文缛节层出不穷。由于身世原因,常遭羞辱和排挤,不久又辞官。有近十年,陶渊明陆陆续续当官、辞官。仕途不顺,让陶渊明这样的饱学之士看穿了社会的腐败、官场的黑暗,在联想起祖上的经历,身边和他相同身世而同样遭遇冷落的人,让他对朝廷深感无望,虽有满腹经纶,一腔报国热情,却无施展的机会。
有陶渊明诗作为证: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从“失群鸟”,“孤生松”这些意象来看,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离群索居,并非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更多的是受到排斥。因此才不得不离开“岗位”,归隐田园,并下定决心不在出仕,“千载不相违”就表达了他不在为官的志愿。
“士可杀不可辱”正是陶渊明不再为了“五斗米”俸禄为官而受辱、受排挤打压的寒士之节。
所以,陶渊明弃官归隐,既有家族影响,更有残酷的社会现实,只是后者的影响更重要。
陶渊明仕途不畅,但骨气可嘉,一心归隐作诗,造就了一代田园诗人的美名,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仓促而成,不当之处,望各位头友多多斧正)
标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