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与朱自清的《匆匆》有什么共同之处?

非凡网 684 0

二者的共同之处如下:一、写作背景1、作者生平: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和朱自清(1898年—1948年)都出生于出身于没落旧仕宦家庭,家道衰微,同样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在他们从仕的过程中也都经历了旧势力的打压,一度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和迷茫。而《匆匆》和《杂诗十二首》就是写于这样的时期。

2、作品背景:《杂诗十二首》写于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那时候陶渊明50岁,距离他辞官归隐已有十年之久。那么这时候的陶渊明是不是真正的享受田园生活,心中毫无波澜了呢,显然不是的。在《杂诗》中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句子。

《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在“五四”落潮时期,当时社会充斥着各种迷惑和彷徨。结尾连用两个“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心中不满,全诗也弥漫着怅然若失的气氛。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与朱自清的《匆匆》有什么共同之处?-第1张图片-非凡网

二、写作手法反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文极具有节奏感、韵律感。

两篇作品都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从《匆匆》大量的运用了叠字如“头涔涔而泪潸潸、茫茫然”,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和11个疑问句的灵魂叩问,以及《杂诗十二首》中反复出现“日月”,都使得诗文百转千回荡气回肠。

三、寓意的表达两篇文章都用自己无所作为和时光的匆匆做对比,表达了志业难成的焦虑。警醒和感召周边人生命短暂,要珍惜时光,否则将一事无成追悔莫及。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匆匆》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与朱自清的《匆匆》有什么共同之处?-第2张图片-非凡网

四、作者风格两位作者不似豪放派们的潇洒恣意,气势磅礴,而是用谆谆教导的口气,运用对生活极致的体验,寓情于景,含蓄委婉低诉自己的碌碌无为,表达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总结:相似的生平和际遇,使得创作者的风格情趣也很相近,这在诗文中还有很多。只有打开历史背景这个窗口,才能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和他们隔着遥远的时空对话,精确了解其中的深意。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与朱自清的《匆匆》有什么共同之处?-第3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杂诗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