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陶渊明爱菊花。宋朝诗人周敦颐在作品《爱莲说》中写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到菊花,例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薄·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九月闲居》菊花品性高洁,孤清冷傲,以象征诗人纯朴务实,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既然陶渊明这么爱菊花,那为什么不写一篇《菊花源记》呢?是有什么典故吗?题者这样问,显然是知晓陶渊明著有一篇叫《桃花源记》的文章,那我就从这篇文章分析一下,为什么是《桃花源记》,而不是《菊花源记》。
这篇文章选入初中课本,基本所有人都接触过。文章讲的是一个捕鱼人误打误撞来到一个美丽的桃源世界,那里桃花遍野,芳草优美,落英缤纷,风景甚是优美。除此之外,桃源内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唯一让人觉得疑惑的是他们对桃源以外的的世界一无所知,宛若两个不同的世界。捕鱼人在桃源里吃喝玩乐数日后,决定离开,回去的时候他一路做标记,并且不听村民劝告,将此事对武陵太守悉数告知。太守得知这世上还有如此好地方,便组织人手前去寻找,只是什么都没找到,既没有找到捕鱼人的标记,也没找到世外桃源。有一个号称高尚志士的刘子骥前去寻求,也未果,此后就再没有人去找这世外桃源了。
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在于想向大家呈现一个无世无争,世风纯洁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官半生,在朝为官并不是他志之所向,他一生所求乃是“一锄一柳一壶酒”。他向往自由的无拘无束田园生活,厌倦官场上的同流合污尔虞我诈。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想要的生活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的,就是这样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可能他在现实世界中没能找到这样一个心之所爱,所以只能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一个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个清灵的桃源世界与污浊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令现实中人向往。
那么桃花有何寓意?
桃花,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诗经》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待嫁的美少女。李白口中的桃花:“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王维笔下的桃花:“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曾巩眼中的桃花:“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李煜书写的桃花:“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桃花是最具善意花朵,她温和,柔美,鲜艳,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寓意春天。千古以来,无人诋毁,只有赞不绝口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给了她最高的赞美,称她是“领袖群芳者”
所以,在我看来,陶渊明既然要塑造一个世外仙境,想必用桃花是最合适的了。
标签: 陶渊明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