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的田园诗人,鲁迅称他和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 柳先生”自喻,“性嗜酒”,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 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时颇有豪气,“少时壮且厉,抚剑 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出仕为官的途径, 能够建功立业,实现“救苍生”的宏愿。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安,政 治极端黑暗,门阀势力严重,士庶界限非常严格,即使他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司马, 但毕竟出身寒微,只是以武功致贵,他亦只能得到参军、县令等这样的小官职。
诗 人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和险恶的政局,既无力去拨乱反正,又不肯同流合污,因而 只好“逃禄归耕”,走上“击壤以自叹”的道路,把隐居田园作为寄托生命的天地。 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生活道路。这条道路就 其本质来说,是一条消极反抗的道路。
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追忆,家境的穷困 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黑暗又使他悲叹,他虽然也想“无复独多 虑”、“聊乘化以归尽”,但“履运增慨然”,消极归隐并不能解决他思想中的矛盾。“何 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残酷的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就只能用酒来逃避和麻醉了, 于是饮酒就成了他勉强采取的一种消极逃避的手段,也成了陶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标签: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