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千古流传的雪夜名作争议不断,写景如画、浓缩人生困苦

非凡网 42 0

记得幼年时,每逢寒冬,总避免不了遇上几场鹅毛大雪,黄昏时落,次日清晨停。乡村之夜本就安静,一下雪更是万籁俱寂,户外只有簌簌的落雪声,以及偶尔枝丫上堆雪坠地的沉闷声和或近或远的狗吠声。自那个时候起我就认为雪是人世间最好的东西,洁白晶莹,不沾染尘世一点浮华和繁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可读了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后,我才知道,雪也有可能是人世间最苦的东西。

刘长卿千古流传的雪夜名作争议不断,写景如画、浓缩人生困苦-第1张图片-非凡网

从古至今,雪夜最易引发世人孤寂之心,白居易在《夜雪》中写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短短二十个字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对雪夜进行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自己孤寂的心绪表露出来。与之相比,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则更显空旷寂寥,仿佛天地间只此孤独一人。

明代文人李梦阳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世也认可这种观点。大唐三百年,诗歌的顶峰就在盛唐 。因此盛唐诗人多不可数且各有千秋,有桀骜不驯,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也有为国为民,沉郁顿挫的诗史杜甫,更有清淡宁静,修身养性的诗佛王维。一时间,山水田园派、大漠边塞派、人生豪迈派等一起涌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刘长卿在那个时代却显得那样毫不起眼,不是他文学水平不够好,而是动乱让他不能像开元年间那些名人那样可以尽心创作了。

唐玄宗开元初期,刘长卿出生于河南洛阳,少年时期就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一时为乡里称道,但也正是这个性格导致了他日后的仕途跌宕起伏。青年时期,为求静心,他离开洛阳,前往嵩山读书。十年寒窗苦读,他本以为榜上有名有如探囊取物,可是现实屡屡击碎他的梦想。

天宝末年,年过三十的刘长卿终于进士及第,可还没等到朝廷授予他官职,偏偏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就席卷了整个大唐。他很无奈,但也不得不接受,由此开始了四处寓居漂泊的生活。

刘长卿千古流传的雪夜名作争议不断,写景如画、浓缩人生困苦-第2张图片-非凡网

公元756年,玄宗逃窜成都,太子李享于灵武即位,是谓唐肃宗,刘长卿也被肃宗认命为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可他见不得乱世之时为官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升官发财,因此他惨遭诬陷,身陷大狱,幸而遇到天下大赦,被贬为潘州南巴尉。但刘长卿辞不就任,这一闲就是几年。

上元二年秋,朝廷起用刘长卿经略江南重镇苏州,由于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刘长卿到任之后安定民心,极力恢复旧市,劝课农桑。未几便再现江南繁华旧貌。

代宗大历五年,刘长卿任江南转运使判官,知淮西,没几年再知鄂岳。但他的性格刚强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所不容,因此他再度遭到诬陷。他本以为此次已必死无疑,可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不为权贵所动,坚持于法于理断案,所以朝廷才从轻发落,将刘长卿贬为睦州司马。

秋去冬来,刘长卿在前往睦州任的路上,黄昏时节,又逢大雪,远处的农舍灯火若隐若现,目睹眼前之景,刘长卿感慨万千,心之所思,一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流传后世: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千古流传的雪夜名作争议不断,写景如画、浓缩人生困苦-第3张图片-非凡网

诗句用极其凝炼的文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千年以来,无数文化大家都对此诗赞不绝口,认为该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更反映了刘长卿政治生涯和人生的艰辛悲凉。没人能真正知道千年前的那个夜晚,刘长卿看着眼前的漫天大雪以及空旷寂寥的山村,听着不远传柴门传来的犬吠声,内心该是何等孤寂无奈。可是他把千年前的那个雪夜宿归之景活灵活现地留给了后世。

雪很白,白的可以洗涤世间一切污秽糟粕,雪夜很静,静的可以消弭世间一切喧嚣糜音。人生在世,艰难困苦时常有之,无可奈何时,一夜落雪或许会解决一切。也许刘长卿早已明白了所有。

标签: 刘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