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安的《滕王阁序》在中国古典文章中处于什么水平?

非凡网 71 0

为了更好的说明《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我们最好先看一下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一首。诗如下: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痴点流传赋,不觉前人畏后生。

诗的形式是“戏”说,开玩笑意思。诗的内容,是批评当时的人,不能了解庾信的文章价值,随意点评庾信的作品,而这些“后生”们的“高论”,如果让庾信本人看见了,也要连连摇头,叫苦不迭,直说“怕了、怕了”!

诗里也说明,庾信的“文章”,就是是指他的“赋”。我们这里先抛开杜甫对“后人”的批评不说,通过此诗,只说说杜甫是怎么欣赏“赋”以及“文章”的。在杜甫看来,好的文章,也就是“老成”的文章,主要不在文章的形式(外表),而在它的“意”,也就是“思想”,作者能做到任“意”驰骋,那他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健笔凌云”。

现在,我们再来看王勃的《滕王阁序》。从形式上来说,这篇文章是“赋”体,“赋”体讲铺排。铺排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即事即物式的,如本文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一种是用典式的,如文中“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以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等等。这两种铺排的方式,第一种最能看出任“意”驰骋的功力,因为即事即物的铺排,需要更多的创造力,也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二种用典式的铺排,虽然也可借古人、古事浇胸中块垒,也能表“意”,但毕竟是“借”了古人、古事的“光”,作者的创造力就打了折扣(典故创新的除外)。

客观的说,王勃的《滕王阁序》,用典虽很多,但创新不多,用典,不是本文的精华;而最见功力的即事即物式的铺排,往往而佳,估计这一点儿,也正是当时都督阎公所首肯的地方。

在笔者看来,本文之所以流传千古,并不是它的形式(外表),而恰恰是杜甫说的“意”!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意”之纵横的部分,是文章“天高地迥——兴尽悲来”之后,这一部分,把“失路”之人的种种“意”层层顿挫表达出来,也足见王勃的才华!

痴点前人,惭愧惭愧。

标签: 王勃 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