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唐宋八大家,全称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也就是唐宋两代写古文最牛的八位人物。这中间,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你也许会认为,王勃的文章也很牛啊,《滕王阁序》堪称骈文的压卷之作,《檄英王鸡》也是才华横溢,但是王勃的代表作都是骈文,不是古文。那么什么是古文?什么是古文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晚王勃一百多年的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是为“古文运动”,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看清楚,古文运动,首要反对的就是王勃所擅长的文体——骈文。所谓“古文”,就是相对于对骈文而言的。韩愈、柳宗元们所推崇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而“骈文”,则是发端于汉朝,兴盛于南北朝的,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骈文发展到隋唐时期,虽有优秀作品,但更多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骈文的盛行反而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对于这一点,南北朝时期就有文学家指出其中弊端,隋文帝还曾下诏禁止“文表华艳”,但在初唐时期,骈文仍占统治地位。王勃也曾提议改革文弊,但他最得意的作品,仍是骈文。
所以,擅长骈文,没什么古文作品传世,且早于古文运动一百年的王勃,怎么可能列入唐宋八大家呢?
标签: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