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 死,其三是溺死。《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 名的,因有“醉仙”之称。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诗人的《将进酒》有“烹 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赠 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 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月下独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 最为甚”。李白的死会不会与他喝酒有关呢?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
现世学者郭沫若从文献记 载的“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 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朝廷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此为“腐胁疾” 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 命,最终死于当涂。
但是,这也仅仅是推测而已。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说李白在当涂的 江上饮酒,因醉跳人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 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
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 若无人,因醉人水捉月而死。”这种说法认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此说正史虽然没有记载,但屡 见于文人歌咏。北宋初期梅尧臣《采石月下赠功甫》一诗说得最为明白:“醉中爱月江底悬,以 手弄月身翻然。
”醉中在船上爱江中皎洁月影,以手于江水中戏弄月影而翻身落水溺死。学者安 旗的观点与之相同,他在《李白纵横探》“李白之死”一节中写道:“稗官野史就完全不足凭信 吗?从李白当时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来看,这种情况(指溺死)是可能的。”在他的著作中,他 还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 也到了最后一刻了。
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 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 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 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
”近代学者郭启宏力主李白是溺死的,他在《李白之 死的考证》一文中写道:“溺死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横死’非‘善终’,依古礼属不祥,亲友不 能吊唁,还有碍子孙前程,为了掩饰真相,往往称为病故。”刘全白于李白死后二十多年撰写 《碣记》,当时,李白的儿子伯禽仍然在当涂,于是刘全白恐有碍伯禽及子孙前程,为他避讳而 写作“疾终”。
于是,既顾及忌讳又不甘造假的亲友提笔行文之际未免踌躇,不得已而闪烁其 词。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闪烁其词。
标签: 唐代李益的隋宫燕动画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