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为何也做了“枪手”?

非凡网 52 0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很多读书人,都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登入仕途,光宗耀祖,古代考试的录取率很低,一般来说就算是通过乡试的秀才,也是满腹经纶,考上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经历了一千多年,从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一共产生了592位状元。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科考的原意是想通过公平的竞争,来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让这些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既然有如此的诱惑力,考试作弊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作弊主要有贿赂考官,夹带资料,替人代考,重金买题等几种方式。

有作弊的方式,就会有相应的防范措施,那么各个朝代是如何防范作弊的呢?

唐朝时期规定除了监考官外,还有卫兵巡视,考试场面非常严肃,让人有敬畏之感。宋朝的科举考试地点是在贡院,贡院考试考生之间有间隔,每一人都是分开的,这种考试的场地称号舍。考生不可以吵闹,也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号舍,以防止抄袭。到明清时期,科考更加规范,防作弊措施也很严格,有专人负责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所以夹带资料是非常难的事情,甚至统一了考试用具。

像脱衣搜身等方法,让读书人心里很别扭,感觉有辱斯文,抵触情绪油然而生,针对这一情况,政府也是想尽办法,考试前,恭请所有的考生,去泡泡澡,洗去身心的疲惫,放松心情,发挥自己最佳的水平。泡好澡后,穿上统一的考试服装,然后由迎宾人员领进考场,夹带现象得到管控。

其实各个朝代对于科考作弊,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取消考试资格那是最轻的,什么游行示众,发配,坐牢等,更有甚者会连累家人和老师。为了提高监管力度,对于举报的人有重赏。所以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不敢去冒这个险。

但不管有什么防范措施,总还会有少数考生心存侥幸,实际上从有科举考试开始,作弊就没有停止过,这不能说是防范不严,实在是仕途诱惑太大。在科考上折戟的名人并不少,去温庭筠和唐伯虎就是其中之一,温庭筠是科考场上著名的枪手。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诗就来自温庭筠之笔,温庭筠被尊为“花间派”鼻祖,又称“温八叉”,同李商隐合称温李,他才思敏捷,满腹经纶,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可温庭筠长相丑陋,吃喝嫖赌,浪荡不堪,花间艳词中也能找到他生活的轨迹。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温庭筠有点变态,他在考场经常失利,因此产生了做‘’枪手‘’的念头。也没有人统计过他成全了多少人。但对于温庭筠来说,做‘’枪手‘’也是他人生的一种乐趣,同时也说明温庭筠的水平确实不错。

温庭筠的性格本来就是放荡不羁的,加上他的才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于是他就有了戏弄政权的意思,我觉得温庭筠做‘’枪手‘’,无非就是表达他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和不满。

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为何也做了“枪手”?-第1张图片-非凡网

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为何也做了“枪手”?-第2张图片-非凡网

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为何也做了“枪手”?-第3张图片-非凡网

古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大诗人温庭筠为何也做了“枪手”?-第4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