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小天吃吃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李益是中唐前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有人把他列入“大历十才子”(如《唐诗纪事》、《吴礼部诗话》),是不恰当的。其诗歌内容和艺术成就,都是“十才子”难以企及的。《新唐书·卢纶传》、胡震亨《唐音癸签》列“十才子”为:卢纶、吉中孚、韩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铜、耿、夏侯审、李端,较符合实际。
李益(748-829),字君虞,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又连中讽谏主文科、拔萃科,但正如他所言:“三受末秩”,只任过郑县尉、华州主簿、侍御史。对其创作最有影响的,是他“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从军诗序》)的军旅生活。806年入朝为官,历任都官郎中、中书舍人、左散骑常侍、礼部尚书。年八十二而终。李益“诗名早著”(《唐国史补》卷下),特别是以七绝形式写的边塞诗,堪称盛唐七绝之遗响,中唐边塞之绝唱。
他现存诗160多首,边塞诗达50首之多,占三分之一;而其中七绝有17首之多,超过三分之一。中唐令狐楚编《御览诗》,共选三十人的诗289篇,其中李益30篇,居集中冠首,而七绝有21首。这个统计数字,可看出李益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持点和影响。所以,前人对他的边塞诗和七绝评价相当高。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诸从军诗,“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诗数·内编》卷六)胡震亨称其“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唐音类签》卷七)
许学夷云:“益七言绝,开宝而下,足称独步。”(《诗源辨体》卷二十二)沈德潜推重曰:“君虞边塞诗最佳”、“最长边塞诗”(《唐诗别裁》卷四)。公元788年,李益集自己的从军诗五十首赠友人卢景亮,其序云:“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成多军旅之思”,可见生活丰富了其创作又云:“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可见诗以抒发情怀为主;又云:“率皆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可见其风格慷慨激昂、悲凉沉郁。有人认为此序不全,或经人改动,但它基本概括了李益诗歌的风貌。
李益的边塞诗,有表达自己和将士报国热情的,如《塞下曲》、《暮过回乐烽》、《度破讷沙》(二);有反映战争的艰苦、残酷的,如《祝疡辞》、《回军行》;有揭露和批判朝廷卫边不力的,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有描写边塞风物的,如《度破讷沙》(一)、《暖川》。那些反映士卒思乡情绪的七绝,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听晓角》、《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则是其边塞诗的精华。
李益这类诗歌抒情性很强,而这种抒情性又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的。同唐代其他诗人描写音乐不同,李益不是以刻画音乐形象、募拟音乐声响为目的,而是以音乐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为特色。这些佳作,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擅长以音乐情绪展现人物的心理特征,创造婉折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是其最显著的抒情特色,是其边塞诗最鲜明的艺术个性。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为历代诗家所称道,“天下亦唱为乐曲”(《唐国史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里没写芦管(或笛)的具体音乐形象,没有正面刻画曲调特点,而是以它的音响给人物带来的动作、情绪,表现出音乐的感人力量。士卒从耳闻的乐曲,转化为心理感觉,调动起思乡之情,其中蕴藏了人们思想感情的发展进程和器官功能转换的审美活动。这种艺术通感,使音乐情绪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互为渗透。它以含蕴无穷、动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赢得了“绝唱”的赞誉。其《从军北征》亦然: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磺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其不同在于,它以《行路难》的“悲伤之意”,暗示出音乐特征。诗人抓住三十万征人听到笛声时一瞬间的感情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举动,显示出人们闻笛伤怀的情绪波动。同时,诗人还把音乐、景物、人情融为一体,构成哀婉的意境。这在《听晓角》中更为突出:
边霜昨夜堕榆关,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吹入《小单于》。
诗人没有直接写人们听音乐后的活动,而是从浓重的秋景之中,借塞鸿的反应(当然是带有人格化的),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以寂静为背景,突出音响;以景物作渲染,描写音乐;以乐曲和环境,展示情感。视觉、听觉、感觉三者“起了极其优异的协同作用”(费歇尔《美的主观印象》),增强了诗歌抒情的含蕴力和表现力。李益的这些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不仅表现了音乐的力量,而且又富于音乐性,节奏鲜明,和谐优美,“每一篇成,乐工争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新唐书》“本传”)。
胡震享说:“唐人诗谱入乐者……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唐音癸签》卷26)这是可信的。而管世铭说得更明白:“李君虞声情凄惋,尤篇篇可入管皱。”(《读雪山房唐诗·五绝凡例》)从抒情性方面指出了李益七绝可歌的特点。李益以七绝形式写的边塞诗,音律谐美,唱叹有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音乐感。
参考资料
《全唐诗》
标签: 李益唐代诗人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