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无形无质,自由自在,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因此,在通讯手段不发达的时代,风成了人们的“信使”。人们常常望风怀想,希望风儿能把自己心中的怀念和思恋带给远人。唐代诗人李益就在风中写下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一开篇,诗人就提到“微风”,与题目中的“闻风”形成照应。一点微风就能惊动独坐中的诗人,这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幽静。黄昏时分,一人在幽静的环境中独坐,暗示出诗人的落寞和孤独。微风习习,引动诗人的思绪。于是,诗人的思绪随着风儿远飘天外。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透过窗户,诗人看到虚掩的院门被风吹开,窗外的竹子随风摇动。风本无形,但诗人却以“开门”“动竹”赋予风以形体,让无形的风变得形象可感。诗人看到院门被打开,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昔日的友人来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由此可见。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傍晚时分,气温转凉,所以露凝竹叶;风摇竹动,所以露珠不时滴落。诗人凝视着这一切,许久无人到访,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露珠一滴滴落下,渐渐打湿了这青苔,也打湿了诗人那颗落寞的心。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眼前的景象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表面上看,诗人是想让风进到屋里来,实际上,诗人是期盼友人像风那般到访,照应题目中的“寄”字。友人到访之后,诗人定会拂去绿绮琴上久积的尘埃,为知音弹上数曲,以畅胸怀。
这首诗全篇运用比兴手法,以风喻人,借风怀人,情感含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蕴藉之美。诗人相信,他的知音好友苗发和司空曙两人收到自己的信之后,定能理解自己的悠悠思念之情。或许,下一次不期而至的,除了风,还有诗人的朋友……
标签: 这是唐代诗人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