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不光能下笔千言,还能知兵善战,因此在历史上倍受推崇,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是得到后世膜拜。
之所以范仲淹能“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范仲淹剧照)
范仲淹虽是干部子弟,但他幼年丧父,只剩下他和母亲谢氏相依为命。族人对他们孤儿寡母多有欺凌。谢氏为了生计,只得改嫁朱姓人家。范仲淹也被改名朱说。
范仲淹在朱家并未受到较好的待遇,清贫的生活让他早早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有出息。他年少时寄读于醴泉寺,每日夜间便煮一小锅小米粥,待粥凝固后,他便将粥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充饥。
范仲淹长到十几岁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不肯寄人篱下的他,索性向母亲辞别,到应天府求学。据史书记载,范仲淹在求学时非常刻苦,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可以说他过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困苦,但他却从不以为苦。
十年寒窗苦读,27岁的范仲淹高中进士,任职九品官员广德军司理参军,同时将名字改为“范仲淹”。安顿下来后,范仲淹将母亲接到了身边。
(吕夷简剧照)
范仲淹为官40多年,一直清正廉洁。既能针砭时弊,施行改革,也能戌守边境,保国家平安。不仅如此,他在为人父母后,对子女教育也要求甚严。他不仅要求子女用功读书,还要他们正心修身,乐善好施,做个情操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家国之情,不仅仅是体现在他为官为人父的基础上,他还在家族内,做了一件善事。正是这一举动,让范氏一族兴盛了800多年,并且还出了不少良臣名相。
那么,范仲淹做了一件什么善事呢?
公元1036年,范仲淹由于不满宰相吕夷简专权,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并对吕夷简培植党羽,任用心腹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评,希望宋仁宗能亲自过问官吏升迁之事。但宋仁宗受吕夷简蒙蔽,再加上群臣畏惧吕夷简势力,因此势单力孤的范仲淹,最终被贬出京。
(范氏义庄遗址)
这已经是范仲淹第3次被贬。49岁的范仲淹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当时范氏族人劝他索性告老还乡,将历年积蓄购置田产以供安享晚年。范仲淹一向自律节俭,对于这样的建议一口回绝。不过,这也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建义庄。
范仲淹有了这个想法后,便将自己的住宅改成学堂,以供族中子弟读书。同时他又拿所有积蓄购置了良田千亩,让弟弟找擅长经营的族人来打理田庄事业。经营所得的钱财,也都有所安排:一是资助族中出外考学的子弟,二是给予婚嫁丧娶一定的礼金,三是对族中经济困难的人发放口粮。万一哪家缺钱,也可以向义庄借贷。如此一来,确保了范氏后人不仅衣食得安,还能安心读书。
由于范仲淹带头做出了表率作用,受益的范氏后人,对义庄也多有捐助。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义庄不仅地产越来越大,他们对于义庄管理上的疏漏也多有增补。
历经800多年朝代更迭,战乱灾荒,到清朝末年,范氏义庄凭着良好的运行机制,依然有良田5300亩。靠着这些良田经营所得,范氏一族不仅得已躲避战乱灾荒,还依然能以读书为重,更是出了不少为国家分忧的良臣名相。
(参考史料:《范仲淹评传》)
标签: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