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张九龄的罢落是单纯地被李林甫排挤诬陷,还是唐玄宗的刻意为之?

非凡网 39 0

张九龄是一位诗文俱佳,能力出众的宰相,在开元时期引领风气之先。唐玄宗对他极为看重,但凡有人举荐人才,必会问:

“风度得如九龄否?”更毫不掩饰看重之心的评价其为

“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可就是这样一个玄宗口中的“国之柱石,帝业辅相”,又因何遭到玄宗厌弃,进而罢官夺职,抑郁而死的呢?我们不妨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名相张九龄的罢落是单纯地被李林甫排挤诬陷,还是唐玄宗的刻意为之?-第1张图片-非凡网

张九龄因何得到玄宗的宠信和重用。

资质过人

张九龄九岁作诗,十三岁能文,曾经上书刺史王方庆,并得到了此公的赏识,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后来,他果然很快就考中进士科乙科,并授任教书郎。玄宗在做太子时,考校天下才俊之士,张九龄对策更是优异,凭此升任右拾遗,为后来的拜相埋下伏笔。

秉公不阿

当时,吏部考核铨选人才,玄宗都让张九龄和赵冬曦负责考定名次等级,每次都能不负众望,由此也更得玄宗的看重。开元后期,武惠妃密谋构陷太子,意图扶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上位,曾为此拉拢张九龄。张九龄不为所动成功的阻止了武惠妃的阴谋。

重臣赏识

一个人有才干也要得到众人的认可,张九龄就极得宰相张说的重用和赏识,并屡次向玄宗举荐他为集贤院学士。后来,玄宗回想起张说的举荐果然又对他大加重用,不久便升任中书令,拜为宰相。

玄宗对张九龄的赏识哪怕在张说因为“封禅事件”倒台之后也依旧不减,开元二十三年授其紫金光禄大夫,并封为始兴开国县伯。

张九龄因何被玄宗厌弃

玄宗变质

经历了开元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大唐盛世被推向顶峰,玄宗本人也因此而懈怠,一改从前任用贤臣、勤于纳谏的作风,开始耽于享乐,提拔了一些只会揣度皇帝心思,趋炎附势的奸佞大臣,做出了许多荒唐事。

张九龄在此时仍旧直言敢谏,自然与玄宗渐趋享乐的心思渐渐拉开距离。

名相张九龄的罢落是单纯地被李林甫排挤诬陷,还是唐玄宗的刻意为之?-第2张图片-非凡网

性格缺陷

人无完人,张九龄性情急躁,常常会因为同僚与之政见相左就发怒,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他在廷议时建议恢复设置十道采访使,以及令河南道数州之地种植水稻,以达到扩大屯田的目的,但与会者认为屯田劳师动众,得不偿失,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张九龄十分愤怒,竟然当庭怒骂,令很多人都不愿意与之议事。

得罪同僚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张九龄还会犯一些忌讳,而且有些忌讳是极为致命的。张九龄做宰相时有意举荐严挺之进政事堂与其一同为相,这样既帮了好友,又可互为奥援。但此时李林甫已经坐大,他就劝说严挺之与李搞好关系。可惜,严挺之不但没能和李拉近关系,反而得罪了李林甫。

李林甫抓住王元琰贪污案在玄宗面前状告严挺之徇私舞弊,张九龄不合时宜的包庇了严挺之,被玄宗认为有结党营私的嫌疑。而结党营私在古代是很严重的指控,弄不好是要获罪下狱,甚至被杀的。

名相张九龄的罢落是单纯地被李林甫排挤诬陷,还是唐玄宗的刻意为之?-第3张图片-非凡网

李林甫构陷

因为牛仙客事件,李林甫与张九龄的关系恶化,开始无时不刻,不遗余力的在背地里针对和打击张九龄。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以“朋党案”为契机,将张九龄赶出了朝廷。

卷入储君废立漩涡

武惠妃密谋扶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坐上太子的位子,便向玄宗诬告太子李瑛结党营私,要杀害他们母子。

玄宗早就对李瑛的势力有所不满,于是更加愤怒,打算废黜太子。张九龄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保住了李瑛。由此以后,张九龄在事实上就成了太子李瑛最大的保护伞。

但李瑛不知收敛,反而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常常聚在一起发泄抱怨。这更令玄宗忌惮和不满,废太子的念头一直在转,只是没有合适的契机。首先,废掉太子最大的障碍就是张九龄。所以,当“周子谅案”发生时,张九龄便因举荐不当为名受到了牵连。

张九龄罢相以后,武惠妃再度构陷太子李瑛,这一次玄宗丝毫没有犹豫和手软,当即杀掉了李瑛、李瑶、李琚三个儿子。

总结张九龄罢相的根本原因在于玄宗。储君废立、李林甫构陷、结党营私,这些都是为玄宗本人服务的。正如当年的姚崇,宋璟,没了利用价值就毫不犹豫的一脚踹开。一个连亲儿子都会毫不犹豫杀掉的人,对于身边的大臣还能有多少人情味呢?

作为玄宗一朝最后的贤相,张九龄被罢黜标志着开元盛世的结束,大唐盛世不可避免的,一步步滑向了覆灭的深渊。

标签: 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