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所写的《燕将录 》 、《 罪言》、《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
杜文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宫赋》那样熔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后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有《樊川集》传世。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代表作有《阿房宫赋》,《泊秦淮》,《赤壁》,《过华清池绝句》,《陈氏书录》,《唐音癸签》, 《石洲诗话》,《登乐游原》,《过华清池绝句》,《樊川文集》。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文学创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
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
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文章在晚唐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
经世之务”。
推荐诗句有: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标签: 杜牧的资料